“截至11月,四川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4979件、罚款3.57亿元,适用《环境保护法》四个配套办法及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司法机关五类案件总数为642件。”近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雷毅对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情况进行了通报。
聚焦执法主业,突出环境问题“揪出来”
2019年以来,四川以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为主线,以环保专项行动为抓手,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3月至4月,扎实开展了岷、沱、涪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执法检查,检查范围包括三江流域2018年考核不达标断面、未达优良水质断面、部分不稳定达标断面所涉相关区域。通过三个轮次不间断的检查,发现环境问题点位396个,存在涉嫌环境违法行为点位98个,有效推动了全省水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无人机航测,完成了对四川省范围内长江干流、岷江、沱江、嘉陵江和赤水河流域现状岸线航测和沿江13个市(州)工业聚集区热红外影像任务,现正开展排查工作,为全省长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成都市、自贡市、泸州市等10个市(州)“散乱污”企业整改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现场检查点位929个,查处问题点位365个;对成都市、绵阳市、乐山市等8个市(州)的23家水泥企业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发现存在环境问题企业17家,涉嫌环境违法企业4家;开展磷化工行业专项执法行动,共检查涉磷企业21家,发现存在环境问题企业13家,涉嫌环境违法企业4家。
此外,还对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开展“回头看”,核查遗漏、新产生、整治未到位或者死灰复燃等问题;对全省已投运的19家垃圾焚烧发电企业进行拉网式检查,发现存在问题企业8家,涉及监控点位15个。
针对违法趋向隐蔽化、专业化,智能化执法“用起来”
“从违法行为类型上看,违反环评制度、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行污染治理设施、超标排污等违法行为最为常见,其他类违法行为涉及较少。”四川省环境监察执法局副局长李德俊对今年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进行梳理。
从面上看,虽然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四川省环境违法行为大幅减少,但对执法人员而言,执法难度却持续加大,因为违法行为有着向隐蔽化、专业化转变的趋势。
例如,在查处某纸板厂伪造环境监测数据违规排放污染物的案件时发现,监测数据造假的实施者正是监测设备公司的运维人员,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对监测设备精心改装,从外观与数据上均与正常设备一致,违法手段极为隐蔽,查处难度极大。
针对这样的情况,近年来,四川在日常执法监管方面,坚决落实环境执法“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在重点行业领域、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执法方面,开展了大气、水污染防治等专项执法检查。尤其是在创新执法方式方面,通过“互联网+监管”手段,打击了一批典型环境违法行为。
近年来,四川相继建设了“污染源自动监控”“污染源视频监控”“环境监察移动执法”等执法信息化系统,奠定了智能化远程监管及非现场执法的基础。
“信息化建设使执法监管迈过人海战的坎,向监管自动化信息化转变”,是今年四川的年度工作重点之一。
今年以来,四川充分运用各类系统平台辅助监管,显著提升环境执法信息化水平。截至11月,35259家污染源和2202名执法人员的信息纳入动态信息库,共开展双随机抽查22351家次,发现并查处违法问题1285个。
目前,全省具备安装条件的1142家重点排污单位,已有1113家安装了自动监测设4761台,有537家建设了1040路视频监控,各级环境执法人员统一使用移动执法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及执法检查信息录入,收集了大量的现场执法数据。
用好监控数据,让远程执法“精起来”
如何让这些数据发挥有效作用?四川省一直在探索和思考这个问题。
通过不断摸索,四川组建了远程监控工作团队,一方面通过污染源自动监测可疑数据筛查模块发现异常线索,另一方面设专人抽查排污监控视频同步寻找可疑线索,并将数据与视频联动分析,形成相互印证的证据链,提高对环境违法行为判断的精准度。
李德俊形象地说,现场的视频监控设备是“眼睛”,自动监测数据是“哨兵”,团队分析是“大脑”。
今年以来,通过数据分析,省级已发现12条环境违法线索,经过现场突击检查,11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查实率达90%,其中3件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案件由省级直接查处(现已处罚款160万元),并移送省公安厅,同时抄送省检察院,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在成功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背后,除了事前对数据、影像的分析判断,还有现场检查技巧的运用。”李德俊认为,关键是三“点”。
首先要初判“违法点”,通过对异常视频及监测数据的深度分析,摸清生产排污规律和可能存在的环境违法类别,制定现场检查方案。
其次要掌握“关键点”,利用移动执法污染源档案、排污许可信息平台、奥维地图等手段,掌握排污企业基本信息,采取先行踩点勘察的方式,确定治理设施、排污口、监测站房的具体位置,便于现场检查突破。
最后要抓住“时间点”,结合前期掌握的排污规律与实时视频监控,采取蹲点守候、昼查夜查等方式伺机而动、直击现场,迅速固定违法证据。只有在各重要环节“发力”,才能“快、准、狠、稳”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雷毅说,下一步,四川还将启动视频图像人工智能识别项目、监管执法大数据平台等信息化项目,构建精准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天罗地网”,“让守法企业安心生产,违法企业闻风丧胆”。
◆本报记者王小玲
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