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成效不止于规划和环评

2020年09月08日 10:11:28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陈默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规划环评促转型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江苏省海安市,始建于1992年,2006年、2012年先后升级为省级、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始终坚持规划与规划环评先行,从成立到历次升级均开展了规划环评工作。规划环评指导其从源头优化空间布局、产业结构和发展规模,完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规划环评与规划编制相辅相成

为做好规划环评工作,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从打基础入手,对区域内高新技术、装备制造、现代纺织三大产业集群和IT及电子等十大特色板块遥感影像、土地利用、行政区划、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等数据实施数字化处理,形成坐标统一、数据规范且及时更新的工作底图。

底图为什么要及时更新?因为规划环评和规划编制是相辅相成的,海安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坚持“过程互动”原则,充分采纳规划环评建议,对规划进行了数轮优化完善:

一方面,优化规划空间布局。控制海安市主城区南部工业开发,缩减工商混合用地规模;调轻产业结构,远期取消化工定位。打开城市生活空间,解决工业三面围城问题。另一方面,控制规划用地规模。建设用地面积由192.6平方公里缩减为52平方公里,严控开发边界,提升集约节约水平,并大幅减少了基本农田占用。

规划环评优布局促转型

规划实施中,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落实规划环评及审查意见中各项要求。针对审查意见中“化工产业近期逐步缩小规模,远期退出”要求,开发区于2018年提前取消化工园区定位,关停并转生产型化工企业24家,整治保留4家,通过优化布局,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高质量发展。

取消化工园区发展定位后,海安依托原有高新技术与装备制造两产业集聚群,发展工业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电力装备、汽车零部件等高端装备产业。现有高端装备企业144家,去年以高端装备为核心的主导产业销售收入233.65亿元,占园区销售比重为62.5%,成为江苏唯一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区域试点。

同时,区域近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9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为79%,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双提升。

此外,考虑到不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体性,开发区持续推进分散居民拆迁安置,从根本上解决工居混杂问题,因地制宜实施分类管理,确保开发活动不损害其他生态功能。

规划环评助力完善基础设施和环境管理

据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任永峰介绍,经规划环评指导,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运用园区规划环评在空间布局、总量控制、环境准入等方面的环评成果,强化规划环评管理,划定选址“底线”,制定负面清单;加强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联动,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加快项目落户建设进度,简化新落户项目环评报告书内容和程序、共享环境质量数据,减少环评编制和审批时间,受到园区企业广泛欢迎。

常安纺织科技园是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中园”,一期落户34家企业。“有了规划环评的蓝图,企业就能做到心中有数。比如,入园的纺织印染企业同质废水可以集中预处理,这样每家企业可以把建设污水预处理设施的投入节约下来,切实为企业减负。”海安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柳培文说。

2020年初,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被列为江苏省生态环境政策集成改革试点基地,进一步探索生态环境管理新机制新措施,提升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目前,正在推行总量动态分配管理、建设危废集中暂存库、实施差别化环境监管与经济激励政策等管理新模式。

◆李婷

原标题:规划环评成效不止于规划和环评 海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以规划环评促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