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全国环境互联网大会在成都召开,会上,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作了《坚持生态环境信息化驱动 打造成都“数智环境”模式 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旨演讲。
张军演讲内容全文摘录如下: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很荣幸全国环境互联网会议再次在成都召开,借此机会,我代表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向莅临大会的各界嘉宾表示热烈欢迎。按照会议安排,向各位简要汇报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成都实践。
成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重要论述为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认真落实生态环境部和省生态环境厅决策部署,将生态环境信息化作为全市环境治理“两轮驱动”之一和“产学研宣智”五大工程之一,持续高位推进,坚持问题导向和应用导向,落实“四统一、五集中”要求,以数据平台、数据流、管理链为重点,大力建设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有力支撑了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以生态环境信息化为重要驱动力之一,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对成都强化顶层设计抓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锦江水生态治理的举措和成效给予充分肯定。栗战书委员长在川开展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期间,对成都市相关工作给予充分肯定。成都“数智环境”系统被选为全国六个优秀案例之一,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推介。
2019年,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87天,为2013年以来最佳纪录,首次消除重污染天气,同比改善幅度排第25名;市域107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90.7%,国省考核断面优良比例75%,首次全部消除劣Ⅴ类断面,国考断面水质改善程度排第16位。成都市荣获全球首批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今年国办印发《关于对2019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其中表彰成都市等5个城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今年截至8月底,成都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174天,无重污染天气;108个地表水断面优良比例94.4%,黄龙溪等8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面达到Ⅲ类。
强化顶层设计
健全“一盘棋”推进机制
针对生态环境信息化现状滞后于生态环境发展需求的客观现实,我们坚持高站位认识、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健全了“一盘棋”推进大格局。
1.注重规划引领
成立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推动,将生态环境信息化融入局党组工作思路,并作为日常工作研究的重要内容,制定实施《成都市生态环境治理能力信息化行动计划(2020-2022年)》,编制年度“数智环境”工程需求方案,在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十三五”期间累计投入市级资金2.5亿元,争取上级资金5000万元,各区(市)县共投入资金3.7亿元。
2.创新建设模式
积极争取市政府支持,建立“部门谋划设计、市属企业投建、信息中心归口、专业公司运营”的一体化建设模式,确保平台系统能够长期稳定建设,根据工作需求迭代推进。
3.对外开放合作
“开门问需”做好信息系统框架建设,深入开展基础调研,派员蹲点深入研究全市生态环保日常管理使用需求、各类业务管理内容和相应流程、各区(市)县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研究提出信息化解决方案,更加贴近“用户需求”。与中环院、卫星中心等国家级技术团队开展项目合作,与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国家电网四川电科院、大气院士工作站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学习借鉴福建、贵阳、西安等地做法经验,保障平台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统一数据标准
夯实“数智化”环境监管基础
针对过去生态环境信息化面临的资源分散、数据不完整、统计不规范、质量不高、共享不足等问题,着力打通数据“孤岛”,建设“数据收集共享”体系,持续推进数据整合集成共享。
1.拓展数据来源
强化多源、异构和海量数据融合,收集了环境质量、固定源、移动源、环境管理、外部数据等5大类38小类数据资源,汇集1058个大气监测站、194个水质监测站、528万辆机动车环检、5.2万辆非道路移动源等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数据,接入共享气象、经信、住建、交通、工商等10余个部门的40余个类别数据134亿余条,建成数据中心。
2.加强数据标准化管理
按照“一源一数、一数多用”原则,制定数据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统一数据标准,对比规统、监测、环评、执法等生态环保基础业务数据与工商、税务、POI(兴趣点)等数据,清理锁定24余万家固定源,确保数据唯一性、真实性、可追溯。
3.统一数据出口
由信息中心归口管理数据出口,统一相关业务数据口径,一个平台管理,一个清单共享,避免“数出多头”现象,力求信息准确可靠。
注重场景应用
支撑污染防治攻坚战重点任务
针对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对生态环境重点工作支撑不够,容易出现“两张皮”等问题,坚持以场景应用为导向,建设“统一展示门户”体系,以构建“虚拟生态环境局”为目标指引,设计建立“污染防治、监督管理、支撑保障、低碳发展”四大类业务展示门户,基本覆盖所有业务和工作领域,创新生产20余类、200余项数据产品,使平台系统真正“用起来”。
例如,在支撑保障打赢蓝天保卫战方面。我们完善数智大气电子地图,实时动态掌握监测数据,将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一厂一策”数字化后纳入平台系统,同时采取每季度无人机航拍、每天卫星遥感解析、每小时激光雷达扫描、走航观测等技术手段,建立自动报警及任务派发制度,实现大气环境质量超标报警和任务精准派发智能化。
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开展了8783项线上巡查,发现问题2598项,下达处置任务5219个,督促完成4712项,有效提升了大气环境监管精准化水平。同时,积极探索信息化辅助环境决策。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方法监测评价环境与经济协同发展情况,研判成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的协同度,评估现状、预测趋势,分析改善空间,辅助健全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扁平调度指挥
打通执行反馈双向“关键一公里”
针对线上指令到线下落地转化难、衔接难、跟踪难等问题,以及基层一线发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准确反馈等实际,坚持把调度执行作为“现状、科研、决策、执行、评估”五步工作法的关键环节,建设“统一调度执行”体系,实施省市县三级统筹建设项目,全市20个区县建成调度值守分中心,实现任务调度市—县—乡三级联动,通过“数智环境”调度平台将任务直接派发到乡镇(街道),各环节情况可查看、填报、反馈、审核,提高基层落实环保主体责任的响应度和时效性,打通执行落实和工作反馈双向“关键一公里”,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日常环境监管的执行力。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环保网格植入综治体系。
在郫都区开展试点,建立标准数据交换接口,实现与综治网格化监管平台的有效互通,“数智环境”调度平台可直接下达任务至综治网格化监管平台,变综治网格员为环保网格员,快速实现对区域环境问题排查的全覆盖。郫都区环保网格化监管运行以来,网格员在日常巡查中累计发现环境问题30776件,现场处置30478件,上报298件,把环境问题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挖掘数据资源潜力
加强新技术新手段融合应用
挖掘电力等部门数据资源潜力,探索云计算、移动互联、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应用,以数据驱动生态环境管理业务创新。
我们先行先试“污染防治+电力数据”新机制。李克强总理去年在成都参加中日韩领导人会议期间,听取了成都市探索生态环境监管应用电力物联网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国家电网总公司高度重视、积极支持,省生态环境厅要求成都选取100家企业试点用电工况监控与污染源自动监控、视频监控“三合一”监管新模式。
我们与国家电网四川电科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实施“数智环境电力数据应用”示范项目,接入排污单位用电数据,融合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与电力物联网,挖掘电力数据与排污关键因素之间的关联性,探索电力数据在污染防治、环境监管、督查执法、科学研究、成效评估等领域的结合应用,不断提升环境措施的针对性和执法检查的精准度,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目前,建成“数智环境电力大数据监管平台”,纳入用电监管目标企业1.28万家,接入国网总表数据3605家,安装工况用电监控设备 153家,累计接收1757万条数据,综合运用在线监控、视频监控、用电监控等手段,积极推进企业违法排污情况监管,企业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措施精准管控。
同时,我们还选取4个试点站点,融合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物联网技术,创新建设人机联控平台系统,达到抓监测造假、促精准执法、提运维水平、保数据真实的目的。
我们还与中环院合作开展白河智能流域治理试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白河流域污染物动态溯源、定位污染控制靶区、精准查找偷漏排企业、提出科学对策建议。
信息化是驱动现代化建设的先导力量。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深化“两轮驱动”和“产学研宣智”工作思路,完善打造“虚拟生态环境局”,以成都“数智环境”系统,推动管理决策科学化、监管手段精细化、公众服务便捷化,为实现“十四五”目标和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提供强劲驱动力。
着眼“三个治污”
打赢升级版污染防治攻坚战
把生态环境信息化作为实现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的重要手段,拓展信息化在“五个精准”的应用广度深度,巩固提升信息化服务大气污染防治做法经验和典型模式,推广应用到水、土壤、自然生态、农村污染防治等其他污染攻坚领域。用信息化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联防联控和成德眉资环保同城化,扩大成都“数智环境”应用范围,形成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数据共享的新局面。探索建立环保产业子系统,加快建设环保产业生态圈。
着眼社会共治
构建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
落实现代环境治理七大体系中的企业责任体系和全民行动体系要求,把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作为落实企业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推进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载体。一方面,加强对企电子政务服务,把成都企业服务线下“一对一”制度同步线上推广,在沟通、咨询、查阅、许可、审批、信用等方面推行企业“一站式”服务,全面促进生态环境“放管服”。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数据服务发布平台,整合“网络理政”和“两微一端”系统,探索整合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碳惠天府”系统和个人环保征信系统,利用互联网平台畅通群众查询、举报、监督、建言渠道,推动公众参与。
着眼技术迭代
拓展下一代技术应用场景
依托即将建成投用的成都超算中心,加强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深度融合应用,探索政策实施效果的演算、预测、论证与评估,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金秋的成都处处风景如画,九月的桂花香气清甜宜人,衷心感谢大家对成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指导,也邀请大家多在成都走一走、看一看。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恭祝大家身体健康、心情愉快!谢谢!
(据成都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