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22日讯(记者 卢永洪)说起洪雅,“要想身体好,常往洪雅跑”已然成为共识。在位于东坡故里眉山市的洪雅县,不但因为完好的植被和森林覆盖率被誉为“绿海明珠”,而且还有很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
10月20日,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现场会(简称:现场会)在洪雅县正式举行。当日,来自全省的大家齐聚。专程跑到洪雅县参加采访的四川新闻网记者发现,一个“奇迹”诞生了。
与会的眉山市洪雅县委常委黄旭东表示,“我们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更高的标准、更高的作为。截至目前,已经建成了43553户的农户的污水治理,已经实现了90%的有效覆盖,年底我们就可以实现100%的行政村有效覆盖。”截至目前,与全省进度指标相比较,洪雅的这一指标或谓“奇迹”。
在现场会后,与会人员深入农村考察污水处理设施。(卢永洪 摄)
全域推进
·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要因地制宜。“我们的治理策略简单来说,就是要因地制宜。”黄旭东在采访中说,“对于人口聚集较高的农户,我们就成片的采取一体化设备处理;对人口居住相对一般的,我们就采取微动力处理池加人工湿地的模式进行处理。那么对散户我们就采取三格化粪池加人工湿地的方式进行处理。”
在现场会后,与会人员深入农村考察污水处理设施。洪雅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五种治理模式都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
--因地制宜,洪雅县中山镇前锋村的做法是,采用“三格式污水处理池+人工湿地”以及“就近接管”等治理模式,不仅让农村的黑臭水体变清,经过处理后的水还可以浇田,灌溉茶园,雨季也可以就近排至沟渠。
--东岳镇天宫村采取“资源化利用+达标排放”两种方式相结合对生活污水进行治理,污水处理后可实现达标排放。
--柳江镇光明新村利用坡度原理,将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打造成一个小型人工湿地,既实用又美观。
好山出好水,好水养好山。洪雅县域内的主要河流青衣江常年保持Ⅱ类水质,全县地表水质长期优于Ⅲ类。
其实,这在眉山市只是一个缩影。
截至目前,眉山已建成306座一体化处理设施以及22.1万座分散式治理或综合利用设施,当地459个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受益农户达35万户。
当地人兴奋地告诉记者,“近年来,蓝天白云越来越多,在洪雅城区眺望瓦屋山,在眉山主城区眺望峨眉山、四姑娘山,这些都成为了常态!”资料显示,眉山全市已经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正在高水平推进中。近年来,累计投入120多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目前已形成了全域安全饮水、全域污水治理、全域垃圾治理、生态问题生态治理、市政污泥低温干化循环利用等五大经验做法。
全省共识
·“这是硬指标,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这一切之于全省,就是一个样板。
通过全面摸清底数、科学编制方案、拓宽资金渠道、加快项目建设等举措,截至9月底,全省47.12%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今年底,全省50%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治理。在现场会上,大家形成共识:“这是硬指标,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农村生态环境处处长蒲彬告诉记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落实四川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目标任务。它不仅改变了大家老观念,“农村生活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化”这种不好的认识;同时,它也是四川省乡镇改革和村级建制调整后的一个重要举措;它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解民忧、惠民生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波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厅将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采取向上争取、同级统筹、第三方参与、银行融资等多种方式,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资金投入,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二是根据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的镇村情况,围绕近期、中期、远期目标,指导县(市、区)科学调整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解决工艺设计不合理、管网不配套等问题。三是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长效机制,指导各地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运维管理办法》,明确设施管理主体和管护要求,做到有制度管护、有资金维护、有人员看护,解决运维缺乏有效保障的问题。”最后,要达成一个要达到“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了”的体系。
目前,我省已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情况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范畴。
在污水处理设施上的新茶园(卢永洪 摄)
大家都往洪雅跑!这或为见证“奇迹”之地。
新闻多一点
洪雅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五种治理模式
一是接入市政管网模式,全县19个城镇污水处理厂(站)治理周边农户;
二是一体化设备处理,实现“厕污共治”;
三是微动力处理池+人工湿地处理,实现“厕污共治”户;
四是两个无动力三格池并联+人工湿地处理,实现“厕污共建分治”;
五是房前屋后自然消纳,对于居住人口极少、远离江河水域的散户,利用房前屋后林地、园地、菜地、农田就地消纳,有效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