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第一声|“高山流水”有知音

2020年10月31日 22:17:24 来源:四川新闻网环保频道
编辑:本网编辑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分论坛侧记

四川新闻网成都10月31日讯(记者 卢永洪) “知道三江源?”站在志愿者队伍前排的他答道:“知道。”“三江源是指澜沧江、长江和黄河的源头所在地。”这位来自西南民族大学的李姓男生自信地介绍到,这次,“我们要到阿坝红原日干桥自然保护区湿地”。这是四川新闻网记者在2017年7月的报道内容。

作为大江大河水源地,长江黄河源区(三江源)拥有独特生物物种及生态系统,被称为“亚洲水塔”、更是重要的生态屏障。2020年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书记冯起介绍到,“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国30%的人口,灌溉了13%的耕地。黄河源区仅占黄河流域的16%,却贡献了黄河流域的35%的流量,其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稳定中具有重要意义。”“长江源区是我国饮用水的主要来源,也是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约占长江总流量的25%。该区具有水源涵养与调节、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保障等生态功能,在我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知道,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

想到在高山峻岭之间奔流不息的大江大河,“如何让高山常青、绿水长流?”油然而生。

“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分论坛现场(卢永洪 摄)

有声音

■“高山流水”有知音

2020年10月17日,在第九届中国环境院所长论坛上,带着问题的四川新闻网记者去到现场。当日下午,在一场题为“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建设”的分论坛上,我们或能进一步地一窥究竟。该分论坛由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和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袂主办,该分论坛主席为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宏。

醍醐灌顶,高山流水有知音。在论坛现场,这是被各路大家引用最多的铿锵有力的金句: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江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重要的经济地带,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

大家共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随着第一个专题报告《关于建设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若干建议》的发表,直切主题的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姜晓亭将“生态屏障建设”的话题点燃。从祁连山、三江源、若尔盖湿地、三峡库区消落带,再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绿色行动成效:长防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草畜平衡,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的实践……大家一路讲开来。

姜晓亭(卢永洪 摄)

有成效

■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斐然

生态屏障建设成效斐然。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所长吴宁介绍到,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工程等取得实效。数据显示,四川省和重庆市森林蓄积量从1999年的14.49亿立方米,增加到了2018年的20.97亿立方米,增加了6.48亿立方米,增加了44.7%。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工程的力度较大。以四川为例,截至2018年底,四川省已累计完成造林10.4万公顷,完成森林资源管护1620万公顷;森林蓄积由1997年的13.8万立方米,增加到2017年的18.6万立方米,增加34.3%。其中天然林蓄积量增加21.2%;人工林蓄积量增加3.2倍。

结合自己的观察与思考,四川大学教授唐亚表示,在20年的建设、气候变化影响、国家相关政策的综合作用下,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很大变化。这表现在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和森林覆盖率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果显著:野生动物种群增加明显;对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的压力缓解;水土流失显著降低……

 “三峡库区消落带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生态屏障。”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所长雷波表示,“在阻隔农村面源污染、保障区域水环境质量和国家水资源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三峡库区重庆段消落带面积为300余平方公里,占库区消落带总面积的87%。干支流消落带面积接近。重庆境内长江、嘉陵江干流消落带长度为737公里,消落带面积145.63平方公里,占重庆库区消落带总面积的47.55%。

有思考

■将生态屏障建设得更好

结合到最新的国家战略吴宁认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是生态屏障“关口区”,发挥着保障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的咽喉要道作用;生态压力“孕育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矛盾突出;生态需求“首位区”,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系统脆弱,对生态安全需求迫切;生态建设“主战区”,构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攻坚克难区域。

姜晓亭认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以四川甘孜、阿坝两州为主。通过分析,他提出5条建议:实施长江黄河上游流域综合保护治理工程;国家和省上支持清洁能源大通道建设;完善退耕还林补助与造林、管护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支持力度;完善保护地管理体制机制。

冯起(卢永洪 摄)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书记冯起紧扣主题,结合到自身的研究工作实践,他表示,亟待开展的工作有四点。一是开展生态环境系统调查工作;二是整合构建集监测-评估-预测-预警于一体的“云上生态”平台;三是评估生态退化强度和敏感度,识别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恢复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四是整合域内相关研究力量,培育生态屏障建设综合研发机构。

“生态屏障建设以长江上游为主。”唐亚认为。

“通过2000年、2011年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我们全面系统地获取了四川省生态环境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和国民经济建设决策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对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四川省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副所长杨渺介绍到,其中“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是推动建立生态产品实现机制的基础。生态系统服务难以商品化或者市场化是目前GEP估价中的难点。”资料显示,GEP旨在建立一套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相对应的、能够衡量生态良好的统计与核算体系。

新闻多一点

本届论坛以“十四五生态环境科技创新行动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为主题,由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中国工程院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材料学部指导,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大学、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和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具体承办。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李春红秘书长主持。

今次论坛大家云集,“学术掌门人”纷至沓来。清华大学贺克斌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任南琪院士、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朱广庆巡视员、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司朱星华处长、四川大学许唯临副校长、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彭勇副厅长等领导和嘉宾出席今次论坛,来自全国高校环境学院院长、生态环境系统科学研究院所长、教育部环境教指委委员、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及创新科技企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共计280余人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