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数量居江苏之首

2020年11月09日 10:08:23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陈默

“无锡的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空气也越来越清新了。”“这里的生态环境真是一年比一年好。”“闲来没事随处走走也是一种享受……”近日,因新冠疫情延迟了半年的无锡马拉松赛重新启动,不少参赛选手因为无锡市的“金秋”和“绿意”提前到达。最近,在生态环境部刚公布的第四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中,江苏省无锡市的宜兴市、惠山区和滨湖区均榜上有名,自此无锡市的“国字号”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达到5个,数量居江苏省之首,这无疑成为本届无锡马拉松赛最靓丽的“邀请函”。

生态发展主线造就“绿色城市群”

碧水、蓝天、净土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具吸引力的优势,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通江达湖的无锡市,一直将绿色、宜居、可持续作为城市发展的主线。最近三市(县)区成功上榜第四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名单,一个令人羡慕的“绿色城市群”让无锡市生机勃勃,在江苏省内位列榜首。

实际上,早在2013年无锡市就获评首批国家生态市的称号,实现了全国生态市、县(区)、乡镇的全覆盖。在此基础上,2015年开始全面启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市委、市政府率先在江苏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意见》,作为无锡市未来5年生态文明建设总的纲领性文件,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把环境美确立为新时期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追求。与此同时,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年度高质量考核和污染防治攻坚目标任务书,考核结果作为县(市、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考核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

2016年无锡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启动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修编工作,并于2017年由市政府正式发布。《无锡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6-2020修编)》突出无锡元素,列出八大任务,具体排定82项重点工程,逐一对应新的指标体系;目前全市除经开区外,各市(县)、区以及81个乡镇(街道)均已完成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17年无锡市创成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锡山区于2019年创成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梁溪区今年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全市81个乡镇(街道)中已有55个创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街道)比例高于南京、苏州等市。江阴市、新吴区正在为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区全力冲刺。

近两年来,无锡市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连续数年被评为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优秀城市”。作为江苏省生态环境真抓实干的“优等生”,无锡市2018年取得生态环境目标考核全省第一、空气质量全省唯一“双达标”城市、全国“环境执法大练兵”表现突出集体等佳绩,被省政府通报表扬。

绿水青山生态涵养各有“秘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此次获国家第四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称号的宜兴市、惠山区和滨湖区,各有自己的生态“秘籍”。经过此轮创建,无一例外地尝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甜头”,“含绿率”和“含金率”相辅相成,生态与经济并驾齐驱。

宜兴市境内山水相依、林湖密布,是江苏省自然禀赋最为优越的县市之一,自古就有“阳羡山水甲江南”的美誉。近几年,宜兴市大刀阔斧地关停化工企业、淘汰落后产能等,走出了一条具有宜兴特色、彰显生态文明的城市治理新路子,成为江苏省生态保护引领区和江苏省第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之一。

湖父镇作为宜兴市的山区镇,坚守住了青山绿水,如今各类旅游大项目蜂拥而至,以湖父镇洑西村为代表的民宿更是百花齐放,湖父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5000元以上,当地群众的环境意识在受益中不断增强,也反哺了生态文明建设。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流的生态宜居环境成为宜兴市对外招引的金招牌,雅达健康生态产业园目、大拈花湾项目、中环领先集成电路用大硅片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宜兴市,充分说明了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而惠山区的生态“秘籍”就在五个“高”:高站位统筹生态建设、高目标引领绿色发展、高质效夯实环境基础、高标准深化协同治理、构塑高质量宜居空间。近年来,该区坚持“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同步发展,做好“环境负载”减法,做实“绿色发展”加法,全力放大美丽环境对新经济新业态的磁吸效应。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转型升级,七大先进制造业集群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过70%;制造业创新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获得江苏省人民政府通报激励,是无锡市唯一入选创新转型成效明显地区。三年来,惠山区投入环保资金约101亿元,率先启动并完成了全区10家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程,尾水排放部分指标达到Ⅲ类或Ⅳ类。蓝藻藻泥、餐厨垃圾处置等一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陆续建成投用。同时用三年的时间,新开河道20公里,新建调水闸站71座,对420条河道实施调水引流,江南水乡风韵日益显现。大力开展湿地建设,建成了洛社白塘、长安白荡等7个湿地,面积达6000余亩。

位于太湖之滨的滨湖区,则是无锡市山水资源最集中、形象风貌最靓丽的区域。近年来,全区始终坚持用最严的尺子丈量生态环境保护,用最高的标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生态优越的高品质美丽湖湾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样板区。

滨湖是“河长制”发源地之一,近几年,滨湖区不断升级河长制管理水平,坚持“建”“管”结合,以争创样板河道为抓手,全面实施“河长制3.0版”,逐步构建起水环境治理共建共享大格局。

蠡湖是滨湖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十多年来,通过实施污水截流、生态清淤、退渔还湖、生态修复、湖岸整治和环湖林带建设等综合措施,重现蠡湖美丽生机,其治理成效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组织的高度关注,联合国还曾把蠡湖作为生态示范区、生态教育基地。在国际浅水湖泊大会上,专家们对蠡湖整治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无锡蠡湖继瑞士苏黎世湖、日本琵琶湖、英国泰晤士河之后,有望成为国际淡水河湖治理一个新的经典。

高品质生态“底色”扮靓太湖湾科创带

“含绿量”能提升“含金量”,好的生态环境能引凤筑巢。眼下,无锡市正“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打造太湖湾科创带。如何才能将无锡市打造成发展经济和生态保护相互促进、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湖湾、魅力湖湾?

今年以来,无锡市多维度精准发力,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深化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生态治理与修复,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深化太湖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区域空气和水环境质量,确保饮用水安全和土壤环境质量安全,无锡市的天更蓝、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宜人:2020年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浓度35.6微克/立方米,全省第二,同比下降20.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0.8%,全省第五,同比上升9个百分点;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76.7%,同比上升2.3个百分点;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符合Ⅳ类标准;严把建设用地准入门槛,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确定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污染地块修复管控、农用地安全利用等重点工程项目420个。

与绿水青山相对称的,是高质量的金山银山。无锡市各板块在产业招引中,对生产和产品的环保要求正在提档升级,相关落地政策“史上最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彰显了无锡市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

碧水、蓝天、净土等良好的生态环境,正成为吸引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入住的重要条件,近年来一大批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科技创新型项目和企业相继在无锡市集聚、扩能。而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和高层次人才的大量涌入,又为无锡市生态环境治理和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科技和人才资源,物联网、大数据、遥感遥测等科技手段成为无锡市生态环境管理的利器。两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格局和良性循环。

高品质的生态环境,不仅是无锡市面向全国乃至国际的“邀请函”,同样也是太湖湾科创带重要的“引力波”。如今,无锡市正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重点工程、重大项目为载体,突出抓好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建设和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建设,按照“生态优先、统筹资源、适度开发”的绿色理念,打造发展和保护相互促进、产业和生态相得益彰的生态湾区。 袁晓岚 金路

原标题:无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县数量居江苏之首 “绿色城市群”扮靓太湖湾科创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