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2月3日讯(记者 卢永洪)12月1日午后,细雨蒙蒙的蓉城与平日并无二致。出于职业习惯,记者每每到这个季节就很关心天气,因为天气凉一点,出现霾的几率就少一点。记者在2015年09月的报道就显示:秋冬防PM2.5(细颗粒物),春夏防O3(臭氧)。说到底,记者最终关心的是成都市冬季的空气质量。
下午3时许,四川新闻网记者现场发现,在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简称:实验室),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联合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正在开展一场环保设施对公众开放的活动。
这一次环保设施开放活动不一般。
![]() |
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现场(卢永洪 摄)
一键预约开全国先河
环保设施开放更方便
“昨天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填了内容,很快就收到了预约成功的短信,今天直接过来参观。”在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参观时,市民祝先生表示,预约操作过程非常方便,“甚至比网上订票看电影还简单”。
至此,“一键预约”凸显,这位市民与其他参与者一样,均有幸成为其开全国先河的见证者。
![]() |
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现场(卢永洪 摄)
为什么呢?据了解,自此以后,参加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的报名方式就如同“点菜”。因为,四川已在全省范围内实现所有开放参观点位的“一键预约”。
这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在小程序上一键预约参观环保设施的平台。“酒香也怕巷子深,之前,各个参观点位在自己的渠道发布参观信息,太过分散,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家门口就有环保设施开放点,现在这个统一的平台解决了这个‘难点’。”四川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吴昭华介绍到,这是全国第一个实现在小程序上一键预约参观环保设施的平台,目前全省70多家面向公众开放的单位已全部入驻。“我们将互联网思维与环境教育融合,从根本上打破了以往公众与环保设施开放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尴尬局面,连接了供需双方,使公众真正能够根据自己的时间和需求选择参观点位。”
成都“第一个吃螃蟹”
参与市民都是有备而来
四川新闻网记者发现,省市两级联动成功实施“一键预约”,成都市大气科研重点实验室“第一个吃螃蟹”;此外,今次报名参加活动的市民,个个都是有备而来,透过现场对话或可略见一斑。
有人就有污染,有人就有排放,所以需要人人参与减排。“看了我们的预测预报系统,是不是对平时预警的结果更信服了?”“必须要强调数据的真实可靠,对!”“因为光靠肉眼是可能存在误差的。”“我们现在,其实生活这么好。因为各种各样的东西在生产,生产就会有污染产生。有人就有污染,有人就有排放,所以要推行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实验室负责人冯淼如是说。
“雾和霾的区别何在?”“主要看空气的湿度,当湿度超过90%的时候,我们认为它是雾;在85%以下,相对干燥的情况下,可能是霾。而且雾和霾的颜色有明显区别,雾是乳白色、青白色,霾是黄色、橙灰色,今天就是典型的阴天高湿度的清洁天气。当然,最主要的判断依据还是要根据监测站的数据为准。”
“雾和霾有没有转化关系?”“不会直接转化,雾是水滴,霾是颗粒物,属于固体或者胶体。”“但是,湿度增加的时候,可能会促进PM2.5浓度升高,这里面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的过程。”实验室工作人员罗依娜(音译)解释道。“挺不错的,挺不错的。我们终于晓得霾和雾之间的差别,不能光凭肉眼去看,应该用数据来说话,相信专业技术人员的判断。确实,我们要相信科学。”市民叶仲华这样告诉记者。
![]() |
环保设施开放活动现场(卢永洪 摄)
这一次环保设施开放活动不一般,“一键预约”开全国先河。据悉,近三年来,四川省共有70家单位列入生态环境部和住建部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名单,累计开展逾千场线上线下开放活动,辐射社会各界公众约40万人。“今年,我省已向国家上报第四批开放设施单位名单,待审批完成时将实现全省21个市州四类设施‘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