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披翠,碧水蜿蜒。四川省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全国林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林资源十分丰富。在前期试点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的基础上,成都市于2000年正式全面启动天保工程建设,迄今已进行了20年。
20年来,成都市天保工程分两期实施,其中2000年-2010年为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阶段,2011年至今为天然林保护二期工程阶段,两个阶段有机衔接,建设并有效巩固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成果,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生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断筑牢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生态本底。
□罗鸣(图片由成都市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提供)
久久为功
全市“一盘棋”创新推动天保工程
199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成都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建设,将7个区(市、县)纳入首批试点工程范围。在试点的基础上,2000年全面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成都市除中心城区及高新区之外的14个区(市、县)全部被纳入工程建设范围。
全面启动以来,成都成立了成都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包含成都市各有关局(委),明确了市级各有关部门职能,落实责任,并成立了成都市天然林保护工程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市天保工程管理工作,全市所有天保工程区(市、县)也相应成立了天保工程领导和办事机构,负责天保工程实施,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探索出四大主要模式方法:
——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落实政策措施。坚持工程实施与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协调;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经济、社会效益;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坚持科技兴林、促进科技进步;坚持林业经营方向由采伐森林为主转向保护天然林资源和大力营造公益林为主的总体原则和思路。
——强化组织管理,工作责任明确。全面落实了工程建设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到区(市、县)”考核。实行“双线”目标责任制,成都市人民政府与各区(市、县)人民政府签订天保工程目标责任书,市级林业主管部门与区(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签订天保工程目标责任书,切实落实天保工程建设任务及责任主体。
——建章立制,落实政策。在工程建设中,认真开展执法监察工作,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一是责任追究制度,对在工程建设中发生的违规违法行为,一经查实,严格追究责任。二是信访制度,在工程实施之初,向全市公布了举报电话,受理群众的投诉。三是公示制度,对天保工程森林管护人员的管护区域、面积、责任等进行上墙公示。四是严格执行报账制度,详细制定了天保工程报账程序和票据手续,确保资金运行安全。
——坚持依法治林,推动工程管理法制化。严格执行天然林禁伐令,对自用材采伐实行限额管理,严把指标分配关、办证关和运输关;在森林防火方面,始终坚持区域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法人权属责任制,健全各级护林防火组织机构;在林地管理方面,严格按《森林法》及实施条例、《林地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和相关文件规定进行审查报批;在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范方面,充分发挥天保管护网络和测报站点作用,认真开展越冬虫情调查和虫情监测,准确分析和预测林业有害生物发生规律和趋势,积极指导各乡镇、林农开展防治控灾工作,认真开展产地检疫和调运检疫,加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控力度。
与此同时,在工程实施中,切实加强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严格执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责任追究制、造林质量事故责任追究制、工程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对违纪违法案件,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对保障工程安全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
利在千秋
持续构筑“公园城市”绿色屏障
实施天保工程,功在当下,利在千秋。在天保一期工程建设阶段,成都市实施常年森林管护面积572.39万亩,营建公益林88.43万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1250人,全面落实了各项社会保险政策,全面完成了天保一期工程各年度建设计划任务。通过天保一期工程建设,成都市森林资源明显增加,生态状况显著改善,林业产业大幅提升,生态文明有力促进,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成都市先后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市林业工作步入“治理大于破坏,森林植被恢复性增长,生态产业加速发展”的阶段。
天保一期工程建设任务结束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天保工程建设成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成都市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按照相关政策规定、技术规程,在《成都市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实施方案》总体框架下,成都市17个区(市、县)陆续纳入天保二期工程建设范围,建设任务包含继续停止天然林商品性采伐、森林资源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国有中幼林抚育、公益林建设、社会保险、天然商品林停伐等内容,建设效果明显:
一是使全市森林资源质量明显提高,形成了乔、灌、草相结合的物种丰富的森林资源类型,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长。根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成都市森林面积858.59万亩,森林覆盖率39.93%,活立木总蓄积量3592.33万立方米,森林年固碳量160.52万吨,林地面积587.72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27.33%。
二是使森林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了水利设施的使用效率与寿命。
三是解决了国有林业单位在职职工的就业岗位及“五险”问题,保证了职工收入,免除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四是项目建设成果形成的林业生态旅游与休闲得到蓬勃发展,不仅促进了全社会重视生态、保护生态自觉意识的深入,同时也引导了大量林农逐步从林业第一产业的单一发展模式,向林业二、三产业过渡,走上复合型产业发展的道路,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
五是发放的生态效益补偿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林农的收入,对集体公益林实施了有效管护。
20年来天保工程取得的显著生态成果,为当前成都市全力实施的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生态本底,并为推进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建设探索出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