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媒体采风团在采访成都市大气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李妮斯摄
图为媒体采风团在参观成都东部新区规划馆。李妮斯摄
◆本报记者李妮斯
由四川省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承办的2020“公园城市·生态成都”媒体采风活动近日圆满落幕。
在5天时间里,24家央级和本地媒体组成的采风团赴大邑县、崇州市、锦江区等地,深入采访了成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药品研发废弃物处理工程、城市水源地保护等项目,深度挖掘成都在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方面的成就和亮点。
“这些精心挑选的地方让我很感兴趣,如大邑拆除旧“瓦窑”和当地湿地生态保护,还有东部新区最美湖岸线等,希望我能用镜头展现环境改善背后的付出和故事,发现更多新内容。”重庆青年报记者周轩亦说。
寻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创新与突破
近年来,成都市从源头减少排放总量,拓展生态空间,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并荣膺“全球绿色低碳领域先锋城市蓝天奖”等国际荣誉。与此同时,市县两级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即将成立,大生态环保格局逐渐形成。
这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创新与突破,为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鲜活的事例、先进的人物以及生动的素材。
针对现阶段市民关注较高的大气污染治理现状,媒体采风团从成都市大气重点实验室找到了答案。
在成都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工作人员现场讲解了近年来雾霾的成因及重污染天气应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大气污染物的危害等科普知识,并演示了实验室面向社会服务的先进监测、分析、测试等仪器设备。
改善治理水环境,媒体采风团来到黄龙溪镇古码头和青白江长流河滨水绿道寻找答案。
近年来,黄龙溪镇党委政府深入开展水环境“治脏治乱治污”,通过改建截污管网、改造污水处理设施、改进污水处理技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改变生产生活习惯,大力推进全域水环境治理。2020年1~10月锦江黄龙溪国控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水环境持续改善。
在成都青白江区,对长流河、绣川河等主要河流开展水环境深度治理和生态景观提升,建成天府绿道185公里,夯实生态本底。
“公园绿地多了,前几年一到秋冬季节我们就会收到市民关于重污染天气的吐槽或投诉,但现在几乎没有了,这些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是实实在在我们能够感知到的。”来自界面新闻的记者田洪宇说。
改善环境质量,还要彻底转变观念和思路
2020年,成都市生态环境系统坚定不移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多措并举助推复工复产,坚决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趋好,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在污染防治工作中,成都市大邑生态环境局狠下功夫,在宜居环境项目建设中转变生态建设思路,关闭小瓦窑300多家,将环保治理措施延伸到建设项目每个细节,初步培育出一批“显山、亲水、透绿、灵秀”的宜居宜业生态性示范乡镇。
相关企业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也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如成都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厂区设置了专门的废水识别装置。“我们根据不同的废水进行分管道排放,设备根据废水浓度进行分类别处理,整个过程中无异常、处理完毕、数据达标的水才能排出去。”百裕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总监张屹斌向媒体介绍公司的废水处理过程。
在四川快点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公司环保负责人唐茳为媒体采风团一行详细讲解蓄电池再生原理,“从生产制造到回收处理、再生冶炼,最后回到生产,我们打造了一个闭环式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当前铅污染防治重心已转移到再生铅环节,我们的项目对此做出破题,形成‘闭环’经济,改变了铅蓄电池产业的发展之路。”
“环境保护是一个上行下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政府部门做得到位,企业也力所能及做出贡献,这让我非常惊喜,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不止是政府的工作,也融入到了他们的日常工作中。”来自武汉资讯的记者陈亚冉感叹。
“这次来到成都不仅是参观学习,还要将成都环保的优秀经验与成果带回到德阳。希望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中,共同研究探讨环境保护工作。”来自德阳日报的记者肖盛雄说。
媒体代表一致表示,要大力宣传成都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鼓与呼,广泛动员社会各界行动起来,形成全民参与、社会监督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