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87个国考断面中86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优良率98.9%,较“十三五”初增加了26.4个百分点;全面清零V类水质断面,V类、劣V类水质断面较“十三五”初期分别下降6.9%、5.7%;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交出这张漂亮的“十三五”成绩单,是四川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的结果。“十三五”以来,四川省始终立足国家生态安全大局,牢固树立“上游意识”,落实“上游责任”,强化“上游担当”,采取了一系列探索性、创新性举措,扎实推进长江、黄河上游水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作,牢牢守住了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确保了一江清水浩荡东流。
河长制
从“九龙治水”到“一拳发力”
漫步在黄龙溪古镇,耳边全是小朋友们的惊喜欢呼,一不小心就被“暗枪”射中,湿了衣袖。这样的场景,只要天气晴好,就会在古镇上演,小朋友、大朋友们纷纷跳进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各类水枪都掏出来不分敌我,甚至有人直接拿盆泼。
黄龙溪是岷江支流——府河的成都段,也是成都的母亲河,五年前常年水体为劣Ⅴ类,变为了“成都之痛”。
痛定思痛,四川下定决心根治黄龙溪。
河长制建立后,四川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王雁飞和省人大副主任刘作明任岷江省级双河长,第一件事就是按照“一年治污、两年筑景、三年成势”的总体要求,将锦江黄龙溪断面水质达标作为岷江流域污染防治攻坚重中之重,召开了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会议,系统部署黄龙溪污染防治工作。
一系列动作随即铺开:印发实施《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攻坚工作方案》等工作方案;重点整治污水直排、提标改造、面源防控和基流保障等四个方面突出问题;完成绕城内市政管网探测,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日,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规模达到90万吨/日。经过不懈努力,2020年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有了各级河(湖)长的“挂帅出征”“系统治河”,联动全社会广泛参与,才有了全省9个长江流域劣V类国、省考断面全部消除,105个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的好成绩。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四川设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长湖长5万余名,省委书记、省长共同担任总河长,24位省领导任14条主要河流省级河长湖长,实现了各类水域河(湖)长无缝衔接、网格化管理。同时,将所有湖泊纳入湖长制管理工作范围,把重要的天然湿地、水库、渠道等水域纳入河长制实施范围,将河长制、湖长制工作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落实、统一督查、统一考核。
重金治污 科技治污
“啃下”沱江硬骨头
四川江河众多、水域发达,有了河(湖)长制作为制度保障,还需要精准施策、靶向发力,解决诸多流域治理的难题。
“沱江是全省所有国考断面中达标压力最大的一条河流。”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说。沱江流域,流经成都、重庆、德阳等大中城市,大、中型工厂多达千余座,是四川工业、人口最为集中的流域。20世纪70年代末,沱江出现了明显水质污染征兆,80年代中后期水质污染已较为严重,特别是总磷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十三五”初期的沱江流域综合治理形势严峻,成为打赢碧水保卫战中“难啃的硬骨头”。
为破解此难题,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借智借脑”,先后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签订了厅院合作协议,组建由19名院士和专家组成的顾问团成立沱江研究所,既用国药也用川方,召开专家会诊14次,针对流域治理提出建议近百条,开展《岷沱江总磷污染特征、来源及控制对策》《沱江流域沉积物分布及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组织开展流域7市驻点跟踪研究,加快推进水环境管理平台建设,增设国家、省、市水质自动监测站59个,在全国率先实现提前48小时预报预警,为流域科学治水提供有力保障。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但有了药方,还要买得起药。”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水污染防治,科技是支撑,工程项目是基础,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污水处理设施收益低,地方投入难以为继。
事在人为,单个效益低,那就打包包装“亮相”。四川省生态环境系统发挥资本的力量,推动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水污染防治长效投入机制,一方面,积极推进PPP项目,按照“全域统筹规划、全市统一打包、投建营运一体、收集处理一体、政府购买服务”打包方式,增大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引导社会资本投入。
另一方面,撬动政银合作破解资金难题,与农发行四川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川分行签订合作协议,未来3年为生态环境领域提供总额不低于1000亿元的融资支持。强化政府资本引领,每年统筹资金30亿元并安排地方债券30亿元,用于支持各市(州)以PPP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激励,每年出资两亿元在赤水河流域与贵州省、云南省开展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在沱江流域出资10亿元作为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资金,对岷江、沱江、嘉陵江实施生态保护补偿考核。
源头严防 过程严管 后果严惩
办理涉水类环境违法案件5069件
污水从观察井溢了出来,井周围充斥着生活垃圾,发出阵阵恶臭。这是近日四川省委副书记、代省长黄强暗访暗查什邡市马井镇污水处理厂看到的一幕,污水处理厂观察井井盖被人为打开,生活污水直排鸭子河,最终汇入沱江。
针对督导反映出的问题,什邡市委市政府召开紧急会议,连夜安排部署相关工作,成立工作专班,立即启动马井镇污水处理厂问题整改,马井镇管网排查已于1月7日全面启动,外溢废水已全部接进污水处厂处理。
这是四川省水污染防治监管的一个缩影。“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水处负责人说,在源头预防上,四川将排污许可制作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强化水环境容量管控,通过重点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等方式削减主要水污染物,仅“十三五”以来四川省重点工程减排量化学需氧量27.79万吨、氨氮3.54万吨。
在特殊时段,紧盯冬春季枯水时期水质管理。“枯水期是四川省水质达标的窗口期,牢牢地抓住这个关键时期,保持枯水期水质稳定达标,对全年水质达标极为关键。”水处负责人说,连续两年组织专家指导地方编制起草了沱江、渠江、岷江等重点小流域枯水期水质管控方案,密切关国控、省控点位水质变化情况,安排专人盯看水质自动在线平台,及时发现水质下降问题,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确保水质不下降。
在执法方面,大力提升行政执法效能,充分运用无人机、无人船、视频监控等科技手段,提高监管执法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开展长江经济带系列水专项行动、长江经济带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执法专项行动,累计排查整治地市级、县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219个;完成对四川省范围内长江干流、嘉陵江、岷江、沱江和赤水河流域现状岸线两公里范围9909平方公里的航空遥感任务,累计排查入河排污口点位8880个,开展沱江、岷江水污染防治工作专项检查、沱江条例执法检查等明察暗访工作。
2020年3月,绵竹市生态环境局对辖区内企业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中发现了一起违法案件。绵竹一纸厂因半夜偷排废水,故意清扫痕迹,还编撰违法借口,已被要求停产整改,案件涉嫌刑事犯已移交公安机关调查处理。
一旦发现企业顶风作案,必严惩不贷。“十三五”以来,共办理涉水类环境违法案件5069件、处罚金额4.49亿元,适用《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等五类案件1820件,其中移送行政拘留857件,移送涉嫌犯罪92件。
2020年执法方式有了新的转变,将“双随机、一公开”作为环境监管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不断完善更新污染源信息库,分级分类实施差别监管,坚持宽严相济,教育与惩戒并重的执法理念,强化监督执法正面清单执行,将3141家企业纳入正面清单名录,开展非现场检查6641家次,累计开展执法检查11.42万家次,发现并查处环境违法行为7451起。
“目前,四川已在赤水河、沱江、岷江(包括岷江干流、大渡河、青衣江)、嘉陵江(包括嘉陵江干流、渠江、涪江)、安宁河等主要流域建立起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现21个市(州)全覆盖”四川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据介绍,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四川模式。比如:综合了环境压力和环境绩效两个维度、统筹考虑了水环境功能区类别和持续改善情况两把尺子,充分激发流域治理内生动力;建立了一整套正向激励、反向约束机制,强化各方责任;建立一条流域一个生态保护补偿框架,针对性解决问题;形成了流域上下游全部参与并相互竞争的工作格局,构建流域生态命运共同体;探索将水环境、水资源和水生态指标纳入流域生态补偿考核指标,推进三水共治。
数 读
水环境质量
四川省87个国考断面中86个断面水质达到优良水质标准,优良率98.9%,较“十三五”初增加了26.4个百分点
全面清零V类水质断面,V类、劣V类水质断面较“十三五”初期分别下降6.9%、5.7%
出川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标准
“十三五”期间重点工程减排量化学需氧量27.79万吨、氨氮3.54万吨
全省9个长江流域劣V类国、省考断面全部消除
105个黑臭水体全部治理完成
2020年黄龙溪国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3万吨/日,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规模达到90万吨/日
◆温宗萍 王小玲
原标题:四川: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