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趋“轻” 发展模式转“绿” 区域经济提“质”
◆李妮斯 王福晓
每逢周末,四川省成都彭州市的男女老少就相约到官渠郊野公园散步“洗肺”,在绿意葱茏的环境中尽情呼吸鲜润的清新空气。
坚“十三五”期间,彭州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决守好发展和生态底线,推动产业结构趋“轻”、发展模式转“绿”、区域经济提“质”,全力打赢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擦亮生态和谐的幸福底色。
交出一份生态环境保护成绩单
彭州市官渠郊野公园里,小朋友们手持气球嬉戏打闹;公园重装开放后,前去晒太阳的市民越来越多;而在龙门山、通济等镇,游客已提前预订好了下个月的民宿房间;仰望天空,市民们更是赞叹:蓝天白云已是彭州的常态了。
“现在环境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舒适。”住在彭州市体育场西街的市民杨昌军见证了这几年彭州环境持续变美的过程。
生态好、环境美,这不仅是彭州市民的直观感受,更有实实在在的数据佐证。
大气环境质量再创新高。2020年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303天,较2015年增加92天,创历史新高;PM10、PM2.5浓度分别为33.8微克/立方米、57.3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0.3%、46.4%,创历史最优,重污染天从2015年的24天至2020年全面消除清零。
水环境持续保持稳定。2020年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100%达标,纳入成都市考核的3个地表水考核断面首次实现全面达标,达标率从“十二五”末期的33.3%改善为100%,建成区全域消除黑臭水体。
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达标。“十三五”期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为94%、100%,重金属排放量较2013年底减少11.4%,超过成都市下达的9.5%的目标任务。
2020年4月下旬,在龙门山镇宝山太阳湾景区,有摄影爱好者拍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红腹角雉,顿时,关于红腹角雉的幅幅美照和视频刷爆了朋友圈。发现珍稀动物,与彭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密不可分。
打响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场关乎民生的硬仗,良好的生态环境,更是彭州全体市民的共同期盼。
“十三五”期间,彭州市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日臻完善,先后制定了《彭州市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暂行规定》《彭州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彭州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考核补偿试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近30份。通过制度的完善加强和推进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科学重构生态环保格局。
唤回蓝天不是一蹴而就的。彭州铁腕治污,新建37个空气质量监测微站和12个降尘监测点,根据主导风向和污染源分布状况,基本实现重点区域上下风向、中低高空、重点源周边空气质量监测成网;新建15座镇级空气质量监测标准站点,实现彭州市镇(街道)和工业园区全覆盖;建设VOCs117种组分监测站,全面监测彭州市臭氧前体物VOCs各组分浓度,为溯源重点贡献行业和臭氧污染传输机理分析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创新性试点开展臭氧激光雷达移动监测,改变传统的VOCs走航监测模式,提高臭氧精准溯源管控能力;购买VOCs便携式移动监测设备,进一步提高问题排查整治能力。
“以前村上路不好,到处乱糟糟的,现在生态环境变好了,还能吸引游客到来,青山绿水和空气都是最好的‘卖点’。”谈到家乡的变化,家住彭州市葛仙山镇花园村的刘海感触颇多。
刘海的感触,说出了80余万彭州人的心声。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期间的彭州,可谓下了“大功夫”。
2017年以来,彭州迎接了多轮次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排查整治工作,借着督察东风,给彭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做了一次攻坚克难的“全面体检”。截至目前,累计发现问题732个,完成整改725个;“十三五”期间共受理群众环境信访问题2418件,办结率100%;查处环境违法行为538起,处罚金额2672.1万元,移送拘留80起。
一次次重拳出击、一项项务实举措、一个个创新办法……“十三五”期间,成都市彭州生态环境局用坚定的责任担当,向全市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生态环境保护答卷。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彭州市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让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