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大赛联袂成功!一个环境科技“双创”平台亮了

2021年03月22日 14:52:20 来源:四川新闻网环保频道
编辑:本网编辑

  四川新闻网成都3月22日讯(记者 卢永洪)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环境科技成果如何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呢?

  在广袤的中国西部,成都或率先给出了答案。

  01

  一个环境科技“双创”平台亮了

  3月19日,第三届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大赛(成都赛区)暨第二届成都市生态环保创新创业大赛决赛在成都高新区菁蓉汇成功举行。活动主办方中国环境报社、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成都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市管理局、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科以及成都市科技局、经信局、新经济委和环境科学学会的嘉宾出席见证了这一盛事。

  本次决赛分为“项目路演”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面对来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大型环保企业、投资机构以及环境媒体的11名专家评委,10个优质项目同台竞技。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产生一等奖1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3个。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荣获优秀组织奖。

获奖名单

  中国环境报社副社长饶北亚表示,绿色技术创新应用大赛首次走进西部地区、落户成都,意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搭建绿色技术创新产业化的社会服务平台。

△中国环境报社副社长饶北亚

  说起站在长江源头的大赛机制,就其与位于“长三角”的环境创新研究院的遥相呼应,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副院长么新非常看好。他认为,这对中国西部环境科技“双创”的推展必将是一大贡献。

  作为评审专家的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宏研究员认为,依法治污的成都实践,越来越精准,越来越科学。成都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李炜直言到,随着两个大赛联袂成功,一个环境科技“双创”平台亮了。

  这一切,并非空穴来风。

  02

  环境科技成果转化风头正劲

  不止于今次大赛结果出炉,环境科技“双创”在成都风头正劲。

  就此,或被张军一语道破。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局长张军

  “十三五”期间,成都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引领下,绿色低碳发展质效明显,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持续降低,连续三年发布城市绿色低碳发展蓝皮书。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6.5%,与2016年相比,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14天增加到2020年的280天,PM2.5浓度从63微克/立方米下降到41微克/立方米。全市国省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从25%提升至2020年的100%,2020年5月,国务院表彰成都市“环境治理工程项目推进快,重点区域大气、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军讲到,“我市高度重视环保产业发展,近三年来,先后投入380余亿元财政资金,开展污染防治‘十大攻坚战’,实施重点工程536项,带动千亿元社会资本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先后多次举办了科技治气、院士讲座等全国性学术研讨大会,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环博会成都展,现场交易额和意向签约额达65亿元。2020年,我市环保产业营业收入达到千亿,增长率高于全市经济发展速度,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中国环博会成都展的规模已然位居全球第4。

  目前,成都正迎来多重叠加的战略机遇,大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规划建设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全力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落地。张军继而言到,“为构建成都生态环保产业圈,我们积极搭建高端环保科研平台,加快国家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成都创新研究院、生态文明建设主题公园等‘五大工程’项目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开展产品研发、技术攻关,建立人才交流和培养机制。开展中日生态环保合作,积极搭建国际国内广泛合作的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生态文明发展面临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需要依靠更多更好的科技创新,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

  在污染防治攻坚战中,环境科技成果如何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呢?

  成都或在中国西部垂范。

  (图片及视频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