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7月9日讯(记者 卢永洪 摄影报道)“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明确,到203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达到25%。
四川的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将会怎么干呢?
最新答案在这里。
![]() |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学会理事长彭勇(卢永洪 摄)
7月4日,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简称:学会)第八届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在成都成功举行。去年获得“首届川渝一流学会”殊荣的这家学会,通过当日会议审定:正式成立“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委员会”。就此,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兼学会理事长彭勇直言到,“生态环境科普是学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生态环境科普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要抓手,对提升公民的生态环境与健康素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2030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学会的重要职责。彭勇还指出:“生态环境科普是学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帮助公众树立科学正确对待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学会要积极动员全体会员及广大生态环境科技工作者,整合社会资源,在科普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上深入拓展。”
学会生态环境科普工作将如何拓展?
彭勇明确三点。
一是要强化科普阵地建设。依托新成立的生态环境科普委员会,构建生态环境科普传播联盟,调查摸清全省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情况,指导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二是要擦亮生态科普活动品牌。持续开展环保宣讲、千乡万村环保科普、环保科普创意大赛、生态环境讲解员大赛等活动,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环境公益活动品牌。
三是要开发环境科普资源。围绕“邻避效应”突出、社会关注度大的重点行业领域,编制一批通俗易懂的书籍、视频、课件等环保科普资料,引导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生态环境科普人才和志愿者队伍,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
牵头单位和主任委员是谁?
今次大会也给予明确。
同时,今次大会还决定:“西华师范大学作为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委员会的牵头单位,由西华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环境教育中心主任李友平担任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据了解,目前,四川省生态环境科普力量较为分散,未能形成生态环境科普合力,已不适应生态环保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设立专业委员会整合资源、联动发力。
7月8日,李友平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我们作为理事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在2020年12月就正式向学会提出设立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委员会的申请。”
![]() |
会议现场(卢永洪 摄)
新闻多一点
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生态环境科普专业委员会职责
主要是:制定生态环境科普专委会年度工作计划;形成生态环境科普研究报告和咨询建议;组织开展生态环境科普研讨交流和推广活动;开展生态环境科普研究与实践专题培训;反映生态环境科普工作者的意见、诉求和建议;推进生态环境科普成果转化,建立生态环境科普志愿者队伍,培养和举荐生态环境科普人才;为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创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承担学会交办和委托的相关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