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应为全民教育

2021年07月18日 18:17:03 来源:中国环境报
编辑:本网编辑

    6月23日,《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征求意见稿)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官网公布,面向公众公开征求意见。

    依据征求意见稿,每年5月15日至6月15日为广东全省环境教育宣传月,六五环境日所在的星期为全省全民生态环境教育行动周。征求意见稿也同时明确,中小学校应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公共基础课程,每学年不少于8学时。

    千呼万唤始出来。这让一直参与、推动《条例》出台的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杨中艺感到十分欣慰,“多年的奔走呼吁,终于有了令人鼓舞的进展。”

    在他看来,环境教育既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直接体现,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与关键。而要解决环境教育“可做可不做”的尴尬现状,唯一的路径就是环境教育法制化。

    ◎提升全民生态环境意识,立法铺就绿色光明路

    回顾广东环境教育的立法之路,走过了漫长的七年之旅。

    早在2013年,广东省就尝试环境教育法制化,可由于当时的建议稿内容偏软,有关专家认为缺乏约束力,因此未能列入第十二届省人大的立法规划。

    2015年以来,广东省政协委员及民主党派先后提出了环境教育立法的建议,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会长、中山大学教授杨中艺也连续3年提出4个提案,呼吁加快立法进程,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基础。

    2017年12月,杨中艺通过省政协委员提案“直通车”渠道,提出了《建议省委省政府省人大重视广东省环境教育立法工作》的提案。经有关领导批示后有了明确答复:拟将环境教育条例列入立法规划。

    2018年5月,第十三届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正式将《广东省环境教育条例》列入立法规划,“由此解决了环境教育要不要立法的问题,进而转向如何立好法的阶段。”杨中艺如是说。

    作为环境教育立法的主要建议部门,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高度重视条例的起草工作,在2019年12月和2020年6月两次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相关负责人表示,环境教育通过普及环保知识和环保法规,提高公众生态环境意识,增强生态文明价值观,让更多公众形成绿色生产生活行为习惯,并自觉举报环境违法行为,将大大减轻我国资源环境压力,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行政效率,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记者留意到,此次出台的《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征求意见稿)共分为六章,其中指出,生态环境教育应当坚持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单位组织、全民参加、普及优先、重在实践的原则。

    《条例》强调,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应当将生态环境教育工作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开展各种生态环境教育活动;公务员每年应接受不少于4课时生态环境教育;学校应当将生态环境教育纳入教学工作计划,并组织落实。

    “环境教育必须是全民教育,不仅是学生,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只要有学习能力,都应该接受环境教育。”杨中艺这样解读。

    ◎环境教育触角延伸到基层,构建全省农村环境教育网络

    推动环境教育立法,离不开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这个“幕后功勋”。

    作为会长,杨中艺向记者介绍说,由他发起、中山大学为会长单位的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成立于2016年10月,业务主管单位是省生态环境厅,是全省第一个社会界别覆盖面广、具有联合会性质的环保社会组织。

    自成立以来,促进会一直积极参与推动环境教育的相关立法工作。他们先后主办了“广东省环境教育立法研讨会”以及“加快广东省环境教育立法进程座谈会”,邀请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组织代表共聚一堂,共同探讨环境教育立法问题,参与《广东省生态环境教育条例》《清远市环境教育规定》立法工作的咨询服务,承担编写广东省环境教育规划的任务。

    “环境教育是当今社会最一本万利的买卖,它能让环保工作从事倍功半变成事半功倍。”在杨中艺看来,从根本上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才能长远解决环保问题。

    除了为立法铺路,近年来,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还面向社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环境教育工作。

    “我们关注到,农民这个群体在环境教育方面是一个空白,而农村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民的环境意识关系到全局。为此,促进会将农村环境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杨中艺介绍,他们与广东省绿盟公益基金会、广东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联手,在河源市龙川县佗城镇启动了“东江嘎嘎”农村环境教育公益计划。

    在当地贫困村,他们不仅设立了“农民学堂”,更系统构建了“农民学堂”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为确保农村环境教育的可持续性,促进会依托佗城镇中心小学实施了“广东省农村环境教育教员培训班”,以当地中小学教师为主要对象培养环境教育教员。

    由点及面,点面结合,农村环境教育如火如荼。

    人们欣喜地看到,2018年以来,佗城镇中心小学每年都制定环境教育工作计划并认真实施,面向城乡居民和中小学生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目前受众已经超过1万人次。

    促进会在全省推广“东江嘎嘎”经验,并在2018年和2019年先后启动了“阳江嘎嘎”和“北江嘎嘎”农村环境教育公益计划,开展了8期广东省农村环境教育教员培训班,举办首届广东省农村环境教育研讨会,并形成《“农民学堂”环境教育实施绩效研究报告》。

    许多老师在参加环境教育培训之后感触很多:“我们参加过很多培训,但这么认真且能真正学到东西的,这是第一次。”令杨中艺印象深刻的,还有一名阳江城西社区街道中心小学的校长,他在课程结束之后说:“我觉得我在一天之内真正成长了。”

    在可期的未来,促进会的目标是将农村环境教育推广到全省各地,用5到10年时间,构建广东农村环境教育网络。

    ◎依托志愿者实现课程“在地化”,全民参与路远且长

    几年来的环境教育实践,也让广东省环境教育促进会和杨中艺意识到,农村的环境教育工作非常复杂,而且系统性很强。因此,他们对环境教育教员的培训体系有着更长远的考虑——与当地中小学合作,将教师培训成环境教育教员,再成为促进会注册的志愿者,组成一支在地实施队伍,在农村实地开展环境教育。

    杨中艺还建议,向当地教员培训课件制作和课程体系时,不必机械地采用现有课件,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对课件进行修改,实现真正的“在地化”。

    以志愿者身份组织和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经历,让杨中艺体会颇深。

    “人们对于开展全社会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有高度共识的,这是实现环境教育法制化的重要基础,也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杨中艺说。

    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我国环境教育普及水平还很低,缺乏组织实施体系,缺乏面向不同受众的课程建设,缺乏师资队伍和资源配置。“虽然调研过程中,只要提到环境教育,几乎所有人都认同其重要性,但在实践中,‘想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在一些地方,仍然是其真实写照。”

    杨中艺表示,这需要全社会各领域共同努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配置足够的组织体系、课程体系、教育基地以及资金等资源,并给予社会组织更多的支持,发挥其桥梁作用,“尤其是在环境教育领域,环保社会组织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希望有更多的人、更多的环保志愿者、企业等可以参与到环境教育工作中,把各行各业的智慧和力量集合起来,推动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迈入新台阶。”杨中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