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区域性污染天气!看四川的“抗霾攻略”

2021年11月26日 11:17:13 来源:四川新闻网
编辑:陈默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成都11月26日讯(记者 卢永洪)25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举行2021年11月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四川遭遇今年第一轮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之后,预计在11月下旬至12月底,四川盆地将面临可能的4次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过程。

众所周知,秋冬季是霾(主体是颗粒物)更为严重的时候。就此,四川有何管用的招呢?又有何新的治理思路和举措?大家不妨跟随记者,通过会议一起来了解四川的“抗霾攻略”。

全年整体态势良好

■空气质量改善是肯定的 年底前或还有4次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

从今年整体来看,四川全省的空气质量改善是肯定的。这表现在细颗粒物浓度降了,优良天数多了,不少城市在全国空气质量指数排名中的名次提升了。会议通报,1月1日—10月31日,全省细颗粒物(PM2.5)浓度28.7微克每立方米,较三年均值(国家以2018-2020年三年平均值做为考核基数)下降6.8%。优良天数率90.3%,较三年均值提升0.2%。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100名以后的城市由一季度的7个减少为1个,乐山、达州、自贡、德阳、泸州、宜宾6市先后退出。10月份,资阳、遂宁、雅安、南充、绵阳、广安、内江、德阳8市进入全国168个重点城市排名前20位,1-10月,雅安、遂宁市进入前20位。

从第一轮秋冬季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应急效果积极明显。

“秋冬季是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时期。我省今年攻坚的总体考虑是,以降低PM2.5浓度、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为主要目标,强化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四川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赵乐晨表示,就第一轮污染过程而言,应急管控削峰、延时、抢增优良天起到一定效果。据专家评测,各市实测PM2.5浓度较预测预报下降5.9%—11.3%,连片污染形成整体推迟3天,实际出现污染天减少了21天,其中重度、中度污染分别减少3天、6天,较2016年类似过程减少了20天。

那么,在年底之前,未来一个月时间,四川空气质量如何?是否还会出现较为严重的污染天气过程?

根据最新空气质量数值预报结果显示,11月下旬和12月四川盆地空气质量形势不容乐观。大部分时段受高空暖脊控制,天气以多云和阴天为主,呈静稳小风状态,贴地逆温较强,边界层降低,湿度上升,致使大气扩散条件不利,加之污染物持续累积可能会出现持续性区域污染过程。根据我省常年监测数据显示盆地内冬季边界层高度普遍维持在600-800米,重污染期间部分城市边界层高度预计能迅速下降至200-300米,大气扩散条件极差。

会议明确,预计11月下旬至12月底四川盆地有4次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过程。主要污染区域为成都平原和川南地区,污染程度以轻度到中度为主,部分城市有重度污染风险。目前我们正在经历11月24—28日过程,已经启动了应急预警。12月份的污染过程可能影响时间较长、范围较广,但由于距离12月还有一段时间,考虑气象变化的不确定性,中间还有可能出现1-2次冷空气打断过程,我们将及时更新后对外发布。

直面可能的4次较为明显的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从三个方面入手。会议指出,一是加强统筹调度,抓责任落地。加强调度,加密监测预警,滚动通报攻坚情况,压实属地、行业、企业、综合监管四方责任,对工作进展滞后、问题突出的,适时开展预警提醒和约谈。二是加强帮扶执法,抓措施落实。继续常态化实施攻坚帮扶,对重点城市派驻工作组;继续常态化开展“四不两直”暗查暗访和执法检查,对重点排污单位实施驻厂监督,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应急响应措施。强化区域联防联控,严查违法违规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例。三是强化科技支撑,抓效率提升。进一步强化在线监测、电力监控等非现场监管手段,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走航监测,采取“技防+人防”,快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问题。充分利用卫星遥感、大数据平台等,提升监测预警预报准确率。

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

■四川有哪些管用的招法?又有何新的治理思路和举措?

近几年,四川一直在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应对重污染天气。其实,也有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围绕“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和依法治污”,积极抗霾。

赵乐晨表示,近几年,四川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应对重污染天气采取了一系列较为有效的措施。主要还是围绕“科学治污、精准治污和依法治污”。科学治污方面,每年印发秋冬季攻坚方案,不断修订完善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和应急减排清单,持续更新完善“作战地图”。加密会商研判,提前启动预警。精准治污方面,以PM2.5浓度降低和重污染天数减少为目标,以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地区为重点区域,加强联防联控,实施规划、应急、环评、执法、标准、标准“六统一”。持续开展监督帮扶,帮助地方发现和解决问题。大力实施重点行业企业绩效分级管控,“奖先惩后”,坚决不搞“一刀切”。依法治污方面,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法四川省实施办法,制定挥发性有机物固定源、建设工地扬尘等地方标准,采取明察暗访和“四不两直”现场执法方式,加大监督执法力度。

赵乐晨认为,虽然重污染天气形势在不断发生变化,但是关键还是抓预警、抓减排。抓预警,就是打提前量,通过加密会商和研判,及早启动应急预警,及早开展应急减排,减缓污染物累计的速度,减轻污染发生的程度,努力做到“削峰延时”。抓减排,就是减排放总量,结合应急预案和应急减排清单要求,依法依规抓工业源停产、限产,依法依规抓机动车禁行、限行,依法依规抓施工工地停工、错峰施工等减排措施,减少社会排放总量,减轻污染影响。具体来讲,围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意见》提出要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治理攻坚战等新的要求和新的形势,采取新的举措,突出“三个聚焦”。一是进一步聚焦重点区域,在三大区域基础上,从重点关注主城区向郊区延伸,从以城市为主,向传输通道县、市延伸。二是进一步聚焦重点领域,工业领域,做好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管控,标杆企业重污染天气期间放心生产;工艺水平低、治理设施落后的,要从严管控。鼓励引导企业加大治污减排力度,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扬尘源方面,要推进精细化管控。移动源方面,要聚焦轨道化、电动化、清洁化,加强老旧车淘汰、新能源车替代,进一步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逐步推动降低公路运输占比。三是聚焦优化执法,规范执法,要实行正面清单制度,实施分类监管,轻微违法整改不处罚,故意违法严厉打击、绝不姑息。要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加大科技执法力度,推广非现场执法手段,持续开展暗查暗访,保持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

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共同减排。

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大气处处长李德俊在答记者问时说,大气污染防治事关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幸福。进入秋冬季,是蓝天保卫战的关键时期,从全国来看,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四川由于地处盆地,跟其它地方相比,有更为不利的气象条件。为进一步改善空气质量,创造良好的环境,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行动、共同减排。她还为企业和市民分别给出了具体的指引。

企业应该履行生态环保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一是严格遵守大气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加强检修、环保设施运行维护,避免波动造成的污染排放异常增加,杜绝偷排、漏排。二是在重污染天气预警期间,及时响应,主动作为,严格落实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杜绝“理论减排、数字减排”,比如,平时“一备一用”的设备,在应急期间将备用设备视为停产设备,充当减排量。按照“一厂一策”减排的各项具体措施和目标,最大程度地减少生产经营给大气环境造成的影响,坚决把污染物排放量降下来,确保老百姓呼吸道新鲜的空气。三是夯实大气环境管理基础,做实做细“一厂一策”,增强应急减排措施的可操作性,增加治污设施的稳定性,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到秋冬季超负荷生产带来的排放增加。

作为普通市民,我们要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第一,坚持绿色低碳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段时间成都市遭遇了新的一波新冠疫情,为了配合疫情防控,保障民众出行秩序和身体健康,成都市暂时取消机动车工作日尾号限行措施,也给大气污染防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我们欣喜地看到,11月23日零时,成都市中高风险地区全部清零,成都全域降为了低风险地区,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性胜利,也为市民公共交通出行创造了条件,我们倡导市民低碳绿色出行,尽量少开车 ,不开车。第二,绿色生活,节能减排,倡导公众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冬季室内空调设置不高于20摄氏度,倡导绿色消费,建议公众尽量减少涂料、油漆、溶剂等含挥发性有机物的原材料及产品的使用。第三,鼓励投诉举报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发现企业有偷排漏排,建筑施工未严格落实扬尘管控、露天焚烧秸秆、垃圾等违法行为,欢迎拨打12345、12369投诉举报电话。第四,文明绿色过节,拒绝燃放烟花爆竹。还有两个多月就要迎来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在很多地区依然保留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每年到这个时候,我们的空气质量都会出现因烟花爆竹燃放引起的污染。例如,今年2月12日,我省有6个城市就出现了因烟花燃放导致的重度污染。我们号召广大民众自觉遵守禁燃禁放规定,积极摒弃陈规陋俗,过一个文明、健康、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