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在公园城市示范区的建设中,要探索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实践和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为成都进一步加强公园城市建设指明方向。
具体而言,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要突出公园城市的内涵特征和建设要求,牢牢把握3个发展定位:城市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示范区、人民宜居宜业的示范区以及治理现代化的示范区。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在采访中介绍,“成都建设公园城市,是新发展理念的城市表达和生态文明理念的城市实践,有利于在探索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新实践、城市人民高品质生活新方式、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超大特大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径等方面,积累有效做法和有益经验。”
有关负责人还介绍,在发展目标上,到202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历史文化名城特征更加彰显,市政公用设施安全性大幅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城市治理体系更为健全,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的公园城市形态充分彰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全面建成。
记者注意到,针对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示范区,相关部门在环境指标上也给出了明确要求,比如蓝绿空间稳步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步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初步建立。
在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融合的布局上,成都的谋划也越来越清晰,比如依托龙门山、龙泉山“两山”和岷江、沱江“两水”生态骨架,推动龙泉山东翼加快发展,完善“一山连两翼”空间总体布局,使城市成为“大公园”。
未来,成都将率先探索符合超大特大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律的治理路径,聚焦厚植绿色生态本底、促进城市宜居宜业、健全现代治理体系等重点任务,探索创新、先行示范,积极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成果。(记者 肖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