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4处国际重要湿地保护成效显著
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
今年11月,《湿地公约》第14届缔约方大会将在湖北武汉举办,这是我国首次承办该国际会议。记者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我国目前共有64处国际重要湿地,经过多年保护,取得显著成效。
国家林草局湿地管理司国际履约处处长胡昕欣表示,2021年监测结果显示,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总体保持稳定,湿地总面积同口径相比上年有所增长,大部分湿地补给水量保持稳定或者略有增长,总体水质呈向好趋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有所提高,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
从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以来,中国湿地保护经历了摸清家底和夯实基础、抢救性保护、全面保护三个阶段。中国指定了64处国际重要湿地,建立了600多处湿地自然保护区、1600余处湿地公园和为数众多的湿地保护小区,重要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湿地工程规划体系日益完善,2003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陆续实施了三个五年期实施规划,中央政府累计投入198亿元,实施了4100多个工程项目,带动地方政府共同开展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此外,湿地调查监测体系初步形成。中国是全球首个完成三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的国家,各地建立了湿地调查监测野外台站、实时监控和信息管理平台,通过高新技术实现监测监管一体化。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围绕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加强湿地监督管理等重点,进一步提升湿地保护成效。实施一批湿地保护修复重点工程和项目,做好长江经济带、京津冀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湿地保护修复工程。修订《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提升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质量,配合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范围和功能区调整。建立完善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提出还需要完善的制度清单,明确具体分工,制定出台一批湿地保护管理的制度、标准和规范。组织开展湿地监测,重点做好国际和国家重要湿地监测,构建国家、省级和湿地地点的三级监测体系。据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