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琳琳
6月中旬以来,美丽的西双版纳野象谷景区又迎来了天南海北的游客。
野象谷副总经理冯金娥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来体验高空巡护观象栈道、乘坐雨林观光索道、参加科普课程、品尝雨林特色象餐的游客人数日渐增长,讲解需求十分火爆。
这片神秘的热带雨林是野生亚洲象分布比较集中的栖息地之一,常年活动着100多头野生亚洲象。游客可以在不打扰大象生活的情况下,安全地观察野生亚洲象及其生存环境,是“人与亚洲象沟通的桥梁”。
不过,能否亲眼看到野象,跟季节还有运气有关。
讲解员告诉中国环境报记者,旱季也就是当年11月到次年二三月看到野象的机会比较多,由于对水源的需求,野象往往会从高处来到野象谷。2022年多个野象家族同时出现,野象谷野象同时“在线”头数达60多。
“人在空中游,象在地上走”,行走在高空巡护栈道上,野象的“影子”处处存在。讲解员告诉记者,这种人象分离的设计体现了生态游览的理念,地面活动空间充分归还亚洲象及其它野生动物,路旁的植被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护,哪怕是未成材的小树苗,都预留了空间,不影响其后续生长。
饱含生态感的设计也为游客欣赏雨林生物多样性提供了极佳的视角。行走期间,记者看到清澈的溪水汩汩而流,溪边树木茂密生长,植物绞杀、植物板根及老茎生花等现象和许多珍稀植物处处彰显,游客可尽情欣赏热带雨林风貌。
锚准“有一种向往叫人象和谐”品牌,野象谷所探索和实践的是一条生态保护和旅游发展“联动互促”的新路子。
景区内,有中国第一家以亚洲象为主题的科普博物馆,刚进大厅,就能看到四五头因各种原因而死去的亚洲象标本,其中,最醒目的是一头为了救助触电的宝宝而死亡的“妈妈”,还有刚出生就被遗弃的救助小象,因陷进老百姓种植园戏水池、挣扎失败溺水而死的11岁公象……这些大多由人类行为带来的野象生存危机,以及馆中对亚洲象起源、演化、生理生态行为等知识的介绍,不断提升着每一位参观者保护亚洲象的意识。
对于人类来说,只有了解亚洲象,才能更好地走近亚洲象,保护亚洲象。
在野象谷,“大象吃啥我吃啥”的象餐,十分火爆。象餐取材大象平时喜食的水果和蔬菜,根据人们的饮食习惯加工改造而成。比如玉米、香蕉、菠萝等这些人类喜欢的水果蔬菜,其实也是大象的“心头好”。搭配精致的摆盘、营养科学均衡以及野菜与水果的有机结合,在体验视觉与味蕾完美碰撞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与大象有关的科普知识,因而受到游客的热烈欢迎。
随着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不断推进,“十四五”期间,云南省希望结合自身生物多样性优势,锻造文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在“旅游+科普”“旅游+教育”融合推动下,推出一批集知识性、教育性、娱乐性、参与性、体验性为一体的自然教育和科普研学产品,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期盼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