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环评服务发展②|创新方式,服务高质量发展

2022年07月27日 09:38:48 来源:中国环境报
徐立文 编辑:卢永洪

在疫情防控形势及稳经济大盘要求下,中央出台稳经济一揽子政策举措。按照生态环境部5月31日印发的《关于做好重大投资项目环评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对项目建设要在优化审批、提高效率的同时,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确保环评审批质量,防范“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等违法行为。

环评是约束项目与园区环境准入的法治保障,是在发展中守住绿水青山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环评工作如何在保障项目建设顺利开展的同时守住底线?笔者认为,应着力从以下方面下功夫。

一是要创新服务方式。要更加自觉地把生态环保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考量,持续深化环评“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便民惠企。

以山东省为例,简化小微企业项目环评管理,对位于已完成规划环评的园区且符合相关生态环境准入要求的小微企业,项目环评可直接引用规划环评结论;园区内同一类型小微企业项目打捆审批,统一提出污染防治要求,单个项目不再开展环评。山东省济宁市统筹疫情防控与环评审批服务,对项目环评进行线上“云评审”,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这些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二是要确保环评质量。环评质量是环评工作的生命线。当前,随着稳经济系列政策举措的推行,一些地方将会有大批项目陆续上马,不排除少数地方牺牲环境片面追求GDP的心理抬头,动了环评造假的歪心思。为此,必须严厉打击环评文件弄虚作假和粗制滥造行为,全方位加大对环评文件编制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发现环评弄虚作假问题,对负有责任的单位和人员落实“双罚制”,并及时将失信计分情况上传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全面落实“一处失信、全国受限”的跨地区环评失信惩戒机制。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对环评弄虚作假问题多发频发、屡禁不止、查处不力的地方,采取通报、约谈、区域限批等措施,并对有关人员追责问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