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生态环境局获悉,温江核酸检测医废应急贮存中心近日建成并投入使用,为有效化解城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规模核酸检测医废转移处置难题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为尽快阻断新冠肺炎病毒传播链,切实降低病毒传播风险,温江生态环境部门把底线思维贯穿战“疫”始终,积极强化社会面生态环保管控,努力加快建设大规模核酸检测医废应急贮存中心。
温江区“香瑞湖”疫情出现后,相继开展多次大规模核酸检测。据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温江支队支队长张文介绍,辖区内仅柳城、天府、涌泉、公平四个街道(镇)卫生院对外设立的便民核酸点,单日医废量就普遍超过50桶,大约是平时正常核酸筛查所产生医废量的20倍左右。
“由于大规模核酸检测时,部分卫生院产生的医废甚至高达100桶以上,存在爆仓现象,环境风险隐患极高。”张文告诉记者,为缓解城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面对大规模核酸检测时的医废转移压力,温江区不断完善核酸检测点位、相关镇(街)、应急贮存中心三级医疗废物应急转移处置体系,严格规范各点位医疗废物收集、消杀、称重,以及进出库登记、管理、申报转移流程,确保各类医疗废物得到及时、安全处置。
针对开展大规模核酸检测后,基层医疗机构医废暂存空间不足、转移压力极大,核酸检测点位工作人员要花费大量时间精力,甚至采用人工值守的方式确保医废暂存环境安全等问题,区生态环境部门在深入疫情防控一线,加大环境监测频次内容,指导基层相关机构开展涉疫医废收集消杀和转运处置工作的同时,千方百计加快推进大规模核酸检测医废应急贮存中心建设。
“如今,随着这座核酸检测医废应急贮存中心的建成投用,城区基层医疗机构的医废处置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张文如是说。
据其介绍,医疗机构现在仅需负责规范开展医疗废物的收集和消杀工作,医疗废物的后续转移则由镇(街)接续进行,确保全区涉疫医疗废物100%的安全贮存,有效避免了新冠肺炎病毒的二次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