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更多“白鲟”离我们而去

2022年08月23日 09:30:29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余常海 通讯员刘航 编辑:卢永洪

重庆自然博物馆内长江鱼类标本展区 王龙摄

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IUCN)不久前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宣布白鲟灭绝,长江鲟野外灭绝。而在重庆自然博物馆,两尾白鲟标本静静地挂在角落,成为大众了解白鲟的重要途径之一。

近日,《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2022—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正式发布,明确到2025年,重庆自然保护地占国土面积不低于15.4%,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7%,90%以上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数保护率不低于90%,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重庆将以更科学的规划和系统的措施来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全面提升保护能力和水平。

重庆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初显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重庆作为第四纪冰川时期优良的生物避难所,保存了大量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之一,其中渝东北(大巴山区)和渝东南(武陵山区)是国家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重庆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变化正悄然显现。

该负责人表示,目前重庆有野生维管植物600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江河鱼类180余种,其中包括长江鲟、中华鲟、鲈鲤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累计保存农业微生物菌株5000余株,保存农作物种质资源7.3万余份、畜禽遗传资源1.5万余份。

通过设立包括自然保护区、森林、湿地、地质公园等在内的218处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了重庆9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典型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重庆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

截至目前,已完成黔江、奉节等县域生物多样性调查,渝东南、渝东北等25个区县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并形成相关调查报告,以便于就调查结果提出外来入侵物种防治措施。此外,还完成了巫溪阴条岭、黔江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建设。

但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仍需久久为功。《计划》提出,重庆将围绕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强化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加强濒危特有物种保护与恢复等八项重点任务,结合实际,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新成效。

优化空间格局,保护濒危物种

重庆市提出,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三带四屏多廊多点”的总体生态安全格局,合理规划生态、农业、城镇空间,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推进“四山”保护提升和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流域生态廊道建设。

《计划》还明确,在大巴山、武陵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长江、嘉陵江、乌江等重点区域,以重要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遗传资源为重点,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完善全市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构建生物多样性观测网络,加快“空天地一体化”监测技术应用,推进生物多样性监测现代化,并推动基础数据共享应用。

同时,加大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力度,提升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推进城市和农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深入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绿化美化江岸设施,重塑江岸生态功能。强化三峡库区消落带保护和治理,在万州、巫山开展消落带生态修复试点等。

备受关注的关于加强濒危特有物种保护与恢复,《计划》中也有明确,重庆将落实就地保护体系,优化以维护濒危特有物种栖息地为主的就地保护体系,严格执行“十年禁渔”,开展圆口铜鱼、长鳍吻鮈等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抢救性移养驯化及人工繁殖试验,实施巫山巴鲵、金佛拟小鲵等珍稀物种极小种群野外构建或重建,完善迁地保护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公众参与

重庆还将加强遗传资源保护,强化农、林、牧、渔等领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鼓励发展生态种植、养殖和可持续经营。进一步扩大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相协同的示范技术、创新机制等应用范围。

公众参与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计划》提出,将深化生物多样性合作交流,协同推进毗邻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共同推进跨区域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协同监管。持续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和科普活动,推动生物多样性科普基地建设,引导学校开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课程。同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激励相关单位、社会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咨询服务、法律援助等活动。

在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规方面,《计划》指出,要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体系,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建立健全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联动协作机制,将危害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行为和整治情况纳入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等专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