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洪菠 王小玲
“现在有了固定的环保医生,帮扶人员会定期上门排查诊断环境问题,手把手给出专业指导,帮助我们发现容易被忽略的环境管理漏洞,而且有不懂的随时都可以咨询他们。”对小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帮扶行动,四川省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真心点赞,感觉企业发展的后劲儿更足了。
组织开展小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帮扶,是泸州市全力做好生态环境领域稳增长服务保障作出的一项重要工作安排。
针对“干什么”“怎么干”“干出什么效果”三大问题,泸州市创新性地推出“三张清单”“望闻问切”“两减两心”三大招数,招招过筋过脉,疏通小流域绿色生态“经络”,激发经济高质量发展活力。
干什么?
谋定后动,“三张清单”绘制作战图
泸州作为长江出川的最后一道关口,长江(泸州段)全长136公里,占长江(四川段)的61%。境内水系发达,赤水河、大陆溪河、龙溪河等各级支流星罗棋布、纵横交错,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多达96条,沿江沿河企业多达3000余家。
水环境保护责任重大、流域监管范围广、企业帮扶任务重,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如何把帮扶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大水漫灌’行不通,必须突破以往‘泛泛而查’‘空泛调度’的形式,切实以‘钉钉子’的举措强化目标导向,力求实现有的放矢、有备而动、精准发力。”在今年7月的动员会上,泸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傅涌对帮扶行动提出特别要求。
2021年第二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意见明确指出,“小流域整治工作总体相对滞后,部分小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相对不明显。”
如何钉准每一枚钉子?泸州市给出了3张清单。
“第一张是流域清单。”傅涌表示,这次执法帮扶直面差距、直击痛点,重点关注13个地表水国省考核断面水质达标情况,结合《泸州市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以问题导向分梯度、分重点梳理出“流域清单”,包含古蔺河、大陆溪河、赤水河3条重点帮扶的A类小流域和其他4条B类小流域。
同时,在前期摸排调查基础上,对不同流域沿线的主要污染源行业逐一分析研判,对不同行业的主要污染物特点多次讨论研究。针对3条A类流域、4条B类流域一共梳理出12个重点帮扶行业。此即第二张“行业清单”。
“要想让帮扶取得实效,就必须将责任落实到岗、落实到人,拿出真刀真枪的硬办法进行考核。”为此,第三张“任务清单”应运而生。
很快,泸州市组建起由21名精锐骨干组成的“帮扶团队”,设置7个组长分别为7条流域帮扶责任人,落实“A类流域日报告、B类流域周报告”制度,由支队长直接部署、直接调度,并通过向企业发放《执法帮扶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考核评估,推动落实“现场发现问题100%进行指导,跟踪督促问题100%落实整改,企业咨询100%回复,帮扶企业100%满意”帮扶目标。
怎么干?
重点攻坚,“望闻问切”细化问诊法
“污泥沉降比SV30能反映好氧生化污泥絮凝、沉降性能,你知不知道正常值应该是多少?”在古蔺河流域沿岸,帮扶人员从四川古蔺金美酒业有限公司曝气池中取出活性污泥混合液进行分析,发现污泥沉降比SV30高55%,而且透明度差、混浊。
随后,帮扶人员通过“望闻问切”四步法为企业把脉问诊。
一望,即东眺西“望”全面排查环境问题,充分运用卫星地图、高空无人机、地面走航技术现场开展“空地一体望”,还结合在线监控、视频监控和用电监控的历史记录“向前望”。
二闻,即“闻”根溯源找准原因症结,运用多功能水质测定仪、PID测定仪等便携式设备,对这家酒企酿造过程中产生的酒糟、黄水、锅炉废气等开展快捷检测,灵敏“闻”出超标数据。
三问,即“问”需于企、“问”法于企,深入了解这家酒企在防污治污过程中面临的实际困难,有针对性地“送法律、送政策、送技术”,帮助企业准确理解掌握环保领域的新规定、新要求。
四切,即“切”中肯綮开良方。通过持续3天的问诊,帮扶人员精准科学地为这家酒企列出9条整改建议,不仅“对症下药”,就查出的问题逐一疏堵点、破难点、治痛点,而且“标本兼治”,从根源上指导酒企补短板、促提升、助转型。
个性中,也有共性。为实现从“点上”清淤纾困转向“面上”提质增效,泸州市组织开展古蔺河流域酱酒行业帮扶座谈会,聚焦酱酒酿造过程中容易产生污染的蒸馏、下窖等关键环节,邀请古蔺河流域沿岸其他酒企现场参观交流,打造行业“范本”,推动形成“帮扶一家企业、规范一个行业、延伸一条流域”的综合效应。
在帮扶人员周洪看来,要当好一名合格的环保医生,就要真正把帮助企业纾困解难作为帮扶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仅仅查出病症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溯源病因、诊断病根、开出药方、治疗病灶、回访病情,提供全生命周期、全流程跟踪服务。
据统计,泸州市已出动帮扶人员400余人(次),针对3条A类流域、4条B类流域12个重点行业,上门帮扶企业190余家(次),深入查找环境问题120余个,精准科学提供整改建议200余条,切实为企业绿色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干出什么效果?
乘势奋进,“两减两心”优化营商环境
在得知此次执法帮扶行动后,泸州市兴泸污水处理有限公司向帮扶团队发去了一份特别的需求订单。
这份“需求订单”包括法律法规文本解读、在线监控联网、排污许可管理等十大类31项问题。
针对每一项需求,泸州市“量身定制”培训内容,开设“定制化”培训讲座。通过“以案释法”“以案普法”,推动企业环境管理规范化,降低企业非主观环境违法的概率。
像这样的“订单式”服务,只是泸州市执法帮扶工作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在生态环境部《关于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指导意见》出台后,泸州市就立即行动、迅速响应,提出“两减两心”举措为执法成功“瘦身”,以“减法”跑出执法帮扶“加速度”,优化企业营商环境。
在执法频次上做“减法”,与企业“贴心”。持续完善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机制,充分衔接清洁生产审核评级、环境信用评价结果运用,有效统筹群众投诉频次、环境违法记录等,规范纳入和移出。目前,泸州市共有229家正面清单企业,做到“无事不扰、有事必到”。同时,今年以来对企业出现异常排污数据及时预警提醒200余次,将环境违法行为“扼杀”在苗头。
在违法查处上做“减法”,让企业“省心”。今年,泸州市推行审慎包容监管,给予企业适度的容错改正空间,引导企业改正轻微违法行为,通过柔性执法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
截至8月底,对企业轻微违法行为予以提示、建议80余次,共做出不予行政处罚决定14件,合计免除罚款约611余万元。全市行政处罚案件罚款金额共计666.8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18.92%。
“我们执法队伍作为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中的主力军,要努力当好防污治污的排头兵,更要成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急先锋。”泸州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李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