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京东物流员工正在使用可循环的青流箱打包货物。每个青流箱可循环使用超50次。已在全国超30个城市常态化使用青流箱,仅去年就使用了超500万次。
![]() |
图为宝洁轻量、便捷、可回收的空气胶囊。
![]() |
图为顺丰自主研发的循环包装箱。
![]() |
图为京东可循环的冷链保温箱。
进入11月,各大电商的“双11”大促使邮政快递业迎来一轮可能持续到2023年春节的业务旺季。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快递或将更加“绿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近年来,绿色快递、绿色交通、绿色消费等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了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形成。
探索建立绿色快递包装体系
国家邮政局市场监管司副司长管爱光在日前国家邮政局召开的发布会上介绍说,今年以来,国家邮政局加快推进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大力实施“9917”工程,取得积极进展。到2025年年底,全国范围邮政快递网点将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等。
建立绿色快递包装体系,法律法规先行。截至今年9月底,我国已出台与绿色发展理念相适应的快递包装相关法律两部、行政法规1部、规章两部、国家与行业标准15项,政策性文件15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邮政管理局持续推动地方政府落实邮政业污染防治责任。当前,各地出台针对邮政快递业的生态环保支持性政策达百余项。
从去年开始,国家邮政局联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启动了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可循环的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模式。推动解决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成本高、回收调拨运营难、个人消费者意愿不高、包装与物流状态数据链接不畅、产品标准化低等问题。
管爱光介绍说,截至9月底,全行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和规范包装操作两个比例均达到90%,累计投放可循环快递箱(盒)978万个,在邮政快递营业揽投网点布设回收装置12.2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6.4亿个,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绿色快递在悄悄“生根发芽”
敲开客户的家门,京东快递的快递员李巍麻利地从冷链保温箱中取出快递。将冷链运输的货物送货上门后,快递员将包装箱带回去循环利用。从2015年京东循环冷链保温箱投入使用以来,这种低碳环保的运输模式已经持续应用了7年。仅去年共计使用循环保温箱6000余万次,可减少消耗一次性泡沫箱6000万个,减少一次性冰袋约6万吨,减少干冰约3万吨。
按照国家邮政局“9792”工程要求,京东物流采用“循环中转袋+RFID”方案,推广使用循环中转袋。目前,循环中转袋平均使用率已经达到100%,每年可节约一次性编织袋使用1.4亿次,可减少消耗一次性塑料编织袋7000万个以上。
过去5年,京东物流携手上下游合作伙伴推行原发包装的环保包装模式,上万个商品SKU(库存量单位)实现了出厂原包装的直发,已带动行业减少使用一次性包装100亿个,相当于减少砍伐约2000万棵树木。
通过上万次运输测试,京东将封箱胶带进行“瘦身”,每年可减少使用胶带5亿米以上,气柱袋厚度降低35%,充气袋厚度降低25%,缠绕膜厚度降低50%,每年减少使用聚乙烯PE约两万吨。
和京东一样,顺丰快递也推出了“零碳未来”计划,建立绿色低碳环保的快递物流运输体系。顺丰深圳公共事务总监陈军说,顺丰构建了标准的碳管理体系,并上线了数智碳管理平台——丰和可持续发展平台。目前,平台已获第三方权威机构SGS认证。
自2018年起,顺丰自主研发并推出碳中和产品丰多宝(π-box)循环包装箱,并于去年7月1日起试点丰多宝(π-box)投放运营。截至去年12月底,已投放丰多宝(π-box)72万个,实现280万次的循环使用。今年,预计丰多宝(π-box)循环包装箱保有量将超过220万个。
“去年,顺丰完成‘丰景计划’2.0升级,启动对胶袋、胶纸、贴纸、封条等八大类物料的减量化、标准化、场景化创新开发。”陈军说,推行绿色包装使顺丰每年减少原纸使用约3.4万吨,减少塑料使用约6200吨。去年,通过绿色包装总计减少温室气体排放27.9万吨。
湖北中通武汉转运中心全面推行帆布袋,半年时间共计使用近220万条。与传统的一次性编织袋相比,这种帆布袋结实耐用,可重复使用4个月—6个月,使用率是传统编织袋的100倍以上。
今年“双11”,不少快递企业还推出了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具体措施。11月1日—11月20日,全国13万家菜鸟驿站再次启动“快递包装换蛋”活动,消费者可以用快递包装换取鸡蛋等。德邦快递继续推进电子面单、循环纤袋、循环围板箱、小型聚丙烯中空箱等绿色包装材料应用,进一步加大包装瘦身和包装循环使用的力度。
绿色包装治理仍需继续推动
不仅是企业在努力探索,一些城市还将绿色快递纳入“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中。广东省梅州市日前印发《梅州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快递绿色包装使用率被纳入“无废城市”试点指标体系。
9月底,黑龙江省印发《关于切实做好“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哈尔滨将重点做好可循环快递包装推广应用、行业塑料污染治理、快递包装回收等;哈尔滨、大庆、伊春市邮政管理局将推动绿色网点(分拨中心)建设、快递包装绿色转型等行业任务落地落实落细。
不久前,邮政快递业绿色发展相关内容也被纳入昆明市“无废城市”创建重点任务。
“经过全系统、全行业的共同努力,行业绿色发展意识逐渐增强,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管爱光提到,截至9月底,全行业采购使用符合标准的包装材料和规范包装操作两个比例均达到90%,累计投放可循环快递箱(盒)978万个,在邮政快递营业揽投网点布设回收装置12.2万个,回收复用瓦楞纸箱6.4亿个。
管爱光坦言,与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快递包装绿色治理工作尚有差距,在系统性、协同性和有效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一是覆盖全链条的法律标准体系尚未建立,二是齐抓共管的局面尚未形成,三是信息化监管手段比较滞后,需要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当前,还存在快递包装垃圾回收率低、企业回收动力不足、过度包装、可循环快递箱使用不普及以及社区居民回收意识薄弱等现状。”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负责人、副教授刘如意建议,为促进快递包装的绿色化发展,一是需要主管部门明确责任主体,采取必要财政手段;二是需要行业、企业和末端消费者达成共识,杜绝过度包装;三是通过示范点建设和信息化手段,建立可循环快递箱社会化应用体系;四是要多加宣传、增加补贴、布点社区快递包装垃圾投放点,以及建立快递包装垃圾分类标准。
公众对绿色快递的理解也需要进一步提升。重庆社科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马晓燕也曾表示,公众对绿色快递发展认知不够全面。“很多人认为绿色快递就是要把精力集中于推动快递包装绿色化,对于在干线运输、处理中心等环节如何实现节能减排,缺乏系统认知;此外,更多地把环保责任压在快递企业身上,对于各相关方如电商企业、广大用户如何发挥作用,缺乏明确认知。”
下一步,国家邮政局将推动修订《快递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增加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