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党的二十大报告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升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之一,再次明确了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任务,总基调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作为成北生态屏障,成都市新都区为推动工业企业绿色发展,坚持抓大不放小的原则,以点带面,突破中小企业污染防治的困局,有效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根据成都市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结果和《重点行业环境治理服务指南》,新都区以家具、工业涂装、人造板生产、印刷包装四个行业为重点,以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集群整治及一厂一方案等专项整治工作为抓手,主动服务助力企业提升环境治理水平,有力削减工业企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有效推动企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助力新都区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 确保集群整治成效
新都区为确保整治工作落地生效,结合区内实际,针对性制定《新都区工业企业集群整治工作方案》,成立督导组点对点帮扶,组织区、镇街两级集群整治培训会,配套开展专项执法行动,定期发布每周工作通报。
通过多方合作成立帮扶督导组。为确保整治行动走得通、能落地、起实效,新都生态环境局成立6个督导组负责工业企业集群整治现场督导验收工作,每组由分管领导担任组长,并配备1名熟悉业务的科室工作人员、2名经验丰富的执法人员和1名专业对口的三方技术人员作为组员,采用一对一、点对点的帮扶方式,进入企业现场,查找问题点位,形成整改清单,清单经企业签字确认后留存备案,为下一阶段整治工作筑牢基础。
突出企业帮扶,分级开展集群整治培训。新都区从区到镇层层铺设政策宣传口,区级层面先后组织6场集群整治培训会,对近30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训指导,各镇(街道)、管委会则先后召开31次工业企业集群整治培训会和工作推进会,同时组织网格员和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到厂,一对一进行整改督促,力保企业的问题排查和整改工作按要求推进。
强化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切实压实企业的环保主体责任,对41起存在问题、拒不整改的企业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并积极探索执法新方式,在全市率先对涂装行业企业未使用低VOCs含量涂料或者未建立保存台账这类违法行为进行立案调查处理。截至目前,已分别对16家工业涂装行业企业未建立低VOCs含量油墨使用台账、未使用符合要求的低VOCs含量涂料的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全面梳理 实现问题分类管理
新都区为实现全面排查无遗漏,切实帮扶环境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提升环境管理水平,梳理出纵横向两张清单,一方面是在区级层面,系统梳理专项工作中的问题企业共275家。另一方面立足当下,由属地对家具、包装印刷、工业涂装及人造板四个重点涉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再次进行全面排查,建立属地整治清单,共排查企业1037家,排查出涉及集群整治问题企业584家。
新都区的重点整治清单由区级6个督导组开展一对一帮扶,新都生态环境局会同技术服务团队多次深入企业调研,根据企业基础条件、管理规范、问题情况,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实现科学精准分类施策。
对排查出问题的企业,新都区指导其严格按规定流程整治更新。涉及负面清单的企业实施停产整治,消除负面清单内容后方可恢复生产;涉及限期整改内容的企业,在规定时限内完成整治任务,逾期未整改完成,涉及违法行为的要立案调查处理;家具、人造板生产、印刷包装三个重点行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不合格的企业,按照《重点行业环境治理服务指南》内容要求,完成相应整改内容后才能申请重新考核。
本次集群整治工作聚焦源头防治、末端治理,因企制宜,新都区对216家企业进行帮扶指导,工作期间活性炭总更换填充约19888公斤,新增VOCs减排量约16.58吨,切实提升企业环保绩效水平。一方面加强源头防治,推进源头替代,推动31家企业将使用的溶剂型涂料、胶黏剂升级为水性涂料、胶黏剂,9家企业将老旧油漆房拆除重新修建,资金总投入45万元。另一方面新增、完善末端处理设施,推动67家企业将原单一光氧末端治理设施整改加装一级活性炭或多级活性炭,资金投入总额达206.2万元,61家企业针对无末端治理设施整改的问题,新增末端治理设施,资金总投入163.37万元,75家企业整改粉尘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114家企业对危废间进行了整改。
对基础条件好、管理规范的企业,则“牵手”环保专家,从企业生产规模、工艺流程、污染防治处理设施运行、在线监测、台账记录情况等方面逐项查看,详细询问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做”绩效分级申报规划,让企业在提标治理、技术改进等方面少走弯路,为抓好重点行业绩效分级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在本次集群整治工作的精准帮扶下,27家企业重污染天气绩效等级提升为家具行业三聚氰胺板不分级,1家企业提升为金属家具非引领性企业,1家企业提升为包装印刷B级企业。
打造标杆 开展整治示范点建设
为确保集群整治工作的顺利推进,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新都区加快推进集群整治示范点建设,以“培育一批、带动一片”达到“推动整体、促进全面”的效果。建设高效治理技术推广示范点,基于区内家居、工业涂装行业企业数量多、VOCs排放量大的特点,针对性培育行业脱附技术示范点,截至目前,已完成7家企业共享脱附技术示范点建设。同时建设集群整治示范点,在275家重点整治清单企业中,选取有提升条件和意愿的企业,参照《重点行业环境治理服务指南》和行业绿色化发展绩效考核重要标准进行打造,建设集群整治示范点,目前,已有25家企业进入集群整治优秀示范企业名单,14家优秀示范企业打造完成。
绿色发展 帮扶企业转型升级
新都区综合考虑企业产业政策相合性、治理积极性,建立起优质企业分级帮扶名录,多部门联合制定出台“一篮子”政策,多方面鼓励A级、B级企业创建。截至目前,新都区已经有4家、3家、24家企业分别升级为A级或引领性、B级、C级(非最低等级)企业;另有7家、12家、1家企业分别计划提升C级、提升B级、引领性,其中6家已提交申报材料。
通过主动靠前服务,保障企业全力发展。新都生态环境局等三部门联合邀请全区14家家具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进行座谈,召开规上家具行业提升座谈会。同时,新都生态环境局积极组织技术服务单位深入企业开展一对一帮扶工作。目前已有2家家具企业申报B级评审,4家家具企业正在实施绩效提升工程、完善污染防控措施,8家家具企业正在完善治理方案。
为保障重点项目实施,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战四季度大干一百天”要求,新都生态环境局采取印发手册、召集座谈、服务上门等方式,支持有关单位创建绿色标杆工地、绿色商混、绿色搅拌站。印发《成都市新都区施工工地大气污染物防治手册》《成都市新都区混凝土搅拌站大气污染防治手册》《成都市新都区沥青搅拌站大气污染防治手册》,为建筑工地、商混站、沥青搅拌站的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邀请53家重点省、市、区建设工程业主,召开决战四季度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召集11家商混站、3家沥青搅拌站,召开提质增效座谈会。截至目前,新都区共有报建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182个,目前已完成打造申报87个,申报率60.8%,其余工程均按照绿色标杆工地硬件条件打造,打造率100%;已有3家商混站通过引领性企业评审,其余商混站均已开展整治提升,积极创建引领性企业;1家沥青搅拌站已通过绿色标杆企业初验阶段。
政府引领,财政扶持,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出台《成都市新都区支持家居产业提质发展专项政策(试行)》《新都区工业企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一厂一策”绩效提升激励措施》,配套1000余万元资金,采用政策奖励和设备补贴等方式,全方位支持家具及其他行业升级改造,激励企业提升,积极引导家居行业壮大规模、创新创造、集约高效和绿色安全发展,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建立绿色化发展企业名录,制定入库标准,国资金融局和相关银行机构提供绿色信贷、绿色贴息等服务。
精准帮扶 发挥龙头企业示范
从全区亿元以上企业中,筛选出30家区级龙头企业或独角兽企业,开展帮扶提升服务工作。
通过精准号脉、周密部署。全面梳理新都区的30家龙头企业,整理分析每家行业特殊性,提出适合企业整改的措施,准确掌握每家问题所在,形成问题台账、整改台账,为下一步精准管控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坚持问题导向,组成2个帮扶小组,聘请10名行业专家,共开展现场问诊30余次,共发现环境问题100余条。再通过专家问诊,消除企业环保管理痛点。企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不断提高,但对许多治理措施之间的差别不够了解,生态环境部门主动“送服务”,让企业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找到解决方法。
问题导向 切实增加群众幸福感
新都区选取30个重点信访问题,通过专家问诊、升级治理设施、建立沟通平台、强化监管等措施,化解矛盾。一方面是找准症结药方。对反复信访的30个点位,聘请环保专家对企业进行全面体检,形成问题报告,对应形成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限,按期按要求完成整改。另一方面,通过加强沟通协调,组织群众召开沟通座谈会,明确企业、管辖单位、行业主管单位、相关部门责任,通过明确各方职责,设置17部涉环保问题投诉公开电话,及时受理和办结各类生态环境举报问题。同时要严格监督到位。对已安装在线监测设施的重点企业进行专项检查,确保设施运行正常,台账记录全面,对重点信访企业不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坚决化解突出信访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