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工作者 讲述野外生灵保护故事

2023年01月30日 09:18:16 来源:中国环境报
记者 陈妍凌 编辑:卢永洪

这套书,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第二阶段会议现场展示期间,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成为“中国角”颇受欢迎的产品之一;这套书,搜集整理了25家中国环境保护组织40余位一线巡护员、观察员的珍贵工作记录和图文手稿,生动讲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故事,兼具科普性与人文色彩。

它就是《蓝星使者生物多样性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联合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环保娃娃公益发展中心等机构共同策划。《丛书》共5册,分别为《豹在雪山之巅》《自然界的灵之长》《守护自然飞羽》《呵护水精灵》《探秘红树林》。在近日举行的《丛书》发布会暨“奋进读书会·科普沙龙”启动会上,相关机构分享了这套书的创作历程。

撰写者是来自25家环保机构的一线野保人

虽然《生物多样性公约》已生效约30年,但生物多样性保护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栖息地的丧失和退化仍然严重,海洋微塑料污染仍然突出,全球野生动植物数量在过去十年中持续下降等。

对于这些变化,感受最直接且最有发言权的,要数长年身在一线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研究)者们了。

《丛书》的撰写者,正是他们。他们来自国内25家环境保护组织,如四川省绿色江河保护促进会、猫盟、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盘锦湿地保护协会、大理白族自治州云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研究中心等。

撰写者和他们笔下的野保人怀揣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执着,深入高山荒野,穿梭丛林野外,游走江海滩涂。

一辈子只守一座山的肖林,为了寻找滇金丝猴,和队友们在海拔4300米的白马雪山崩热贡嘎,用木框架和塑料布搭建起简易的“家”。每次进山,每个人的行李都有五六十斤,装着口粮、锅碗瓢盆、照相机等。负重跋涉于高原,每走一步都要靠头顶到脚尖协同发力,同时不断给自己打气。行李很沉,猴子难寻。肖林直到进入白马雪山的第十个年头,才得以和这群神秘的生灵会面。

湖北省梁子湖青头潜鸭巡护队队员,也经历了严峻的考验。2020年夏天,洪水来势汹涌,位于武汉市的青头潜鸭繁殖被洪水淹没,变成了周边道路、田地只余一片浑浊的汪洋。但即便如此,巡护队员依然每天穿梭在被淹没的陆地边缘,坚持按照既定路线完成巡护工作。

《丛书》中,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它们展现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之路,讲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故事。

既能玩谐音梗又能抒诗意,科普性与人文色彩兼具

“豹母三迁”“‘走婚’的大马哈鱼”“海草舞者还是太极宗师”……一个个有趣的标题,是否让你好奇不已,很想阅读?

这套科普《丛书》的文字,可谓妙趣横生。

谐音梗,野保人信手拈来。多年从事长臂猿研究的李如雪,自比为“长臂猿的专属铲屎官”,感慨“猿粪难求”:“寻找猿粪,真的是一项需要缘分的工作。”

诗意,同样在书中流淌。在描写雪豹母亲教授子女捕食技巧时,作者娓娓道来:“爱会隐藏在时间光轮里,成为掌握哺育法则的武器。在她目光所及之处,最狡猾的,趁着乱离开了,最聪明的,会留下它们的巢穴,最弱小的,会像星星一样留在夜空。”

《丛书》涉及200余个物种,既包括人们比较熟知的雪豹、藏狐、金丝猴、绿孔雀、丹顶鹤、长江江豚等,也有相对小众却同样重要的高原鼠兔、白马鸡、乌雕、白眼潜鸭等。

为了把这些野外生灵的故事讲得更贴近读者的生活,讲述人没少花心思。《让大马哈鱼回家》的章节,开篇便是“一直在你的世界路过”。通过作者高瑞睿的讲述,读者发现,原来,纪录片里的鲑鱼、日料店里的三文鱼、电影《熊出没之变形记》里极力想回家的鱼,其实就是大马哈鱼。而为了达到生动、有趣、浅显易懂的效果,高瑞睿前后打磨修改了5稿。

编写者的精益求精,让野生动物保护的故事虽自带三分远方荒野滩涂的粗粝感,但细细读来,又生动平实得仿佛就在眼前,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正如一位读者所说:“我的情绪好像被它牵引,一会儿感动,一会儿笑,关键还很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