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参观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
◆本报见习记者张韵晨
绚烂金秋,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在烟雨朦胧中穿梭在江苏的几个城市,为何说其特殊?因为他们是来自不同行业的10位网络人士,他们中有知名时评人、财经专栏作家,又有旅游达人、房产专家及商业平台特约摄影师。
近日,“发现生态江苏”2023年各行业人士生态环保开放活动(以下简称“发现生态江苏”活动)在南京启动,活动由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主办。
此次“发现生态江苏”活动有哪些亮点?取得了怎样的传播效果?江苏省宣教之路下一步将迈向何处?
4天4座城,9个点位藏着生态密码
“‘发现生态江苏’活动,目的是借助网络人士的力量,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擦亮‘生态江苏’文化品牌,彰显美丽江苏‘底蕴之美’,讲好发生在江苏大地上的美丽中国故事。”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尹荣尧在启动会上表示。
“发现生态江苏”活动共持续4天,带领网络人士走进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环工太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吴中区西山岛、中国环监苏001监测船、南通五山滨江地区等地,一同发现和感受生态江苏之美。
“通过斑马鱼的鱼卵可以检测水质好坏。”在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内,省环境监测中心生物部副部长蔡琨向大家介绍鱼类驯养室里培育的鱼苗。中华虎凤蝶、汤式大竹象、积雪草……墙壁上琳琅满目的动植物标本让参观者频频驻足欣赏,智能土壤样品库的自动取样负压传输系统更是让大家连连惊叹……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是此次活动的第一站,同时这里也是全国第一批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
来到相邻的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大厅内各式各样的宣教展板让各位网络大V更加深入了解到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的成果。当车辆逐渐驶离南京市区,来到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大家沉浸式体验废弃矿坑的华丽变身。一天的旅途收获满满,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悄然入心。
下一站,无锡市。在这里,传统污水处理技术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污水经过深度处理后的“永续水” 可实现再利用。而环太湖地区蓝藻收集后可以制造成为鞋垫等藻泥高值化产品,一系列有机废弃物正以协同高效为导向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
在苏州市,太湖生态岛正朝着低碳、美丽、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示范岛目标蹄疾步稳行进。停靠在太仓岸边的中国环监苏001监测船则承载着多项重要调查监测任务,填补了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海洋重大装备的空白。
到达终点站南通市,这里的江岸线由生产型岸线调整为生态型、生活型岸线, 绿树环绕、 芳草萋萋, 一幅“水清、岸绿、景美” 的滨江城市画卷徐徐展开。营船港河也从当地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之一摇身一变成为景致别样的环保公园,成为附近居民健身休闲的好去处。
总阅读量6000W+,话题热度排名前三
“发现生态江苏”活动都有哪些亮点?
以点带面,沉浸式体验典型案例的生命力。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副主任孙健表示,此次活动点位具有一定代表性,科技是推进环境保护的重要力量,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到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江苏环工太湖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再到“中国环监苏001”监测船,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让江苏在保护生态环境上有了更多“利器”。看到这些生态环保科技,自媒体博主@平原公子赵胜感叹:“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真环保。”
“同时,南京汤山矿坑公园和南通五山滨江地区是近年来江苏生态保护修复的代表性工程,苏州西山岛更是建设生态岛试验区的典型示范。”江苏省环保宣教中心主任华晓皓补充道。
深入一线,真实感受生态环保的工作难度。此次“发现生态江苏”活动不仅仅停留在展示成绩表层,而是深入生态环保人的工作现场,真实了解生态环保的工作内容与工作难度。旅游自媒体博主@浅笑盈盈中告诉记者,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参与这类活动,但感受却更为丰富。“相较于之前,这次参加的活动跨越了4个城市,更加全面系统地感受了生态环保工作,让我深切体会到生态环保不是一句口号,我清楚地看到了生态环保系统都做了哪些工作,并且找到了自己如何加入到生态环保行列中的方式方法。”
借力大V,牢牢抓住网络宣教的虚拟战线。10位网络人士,粉丝数达到数百万级,具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们立足专业特长,用镜头记录美丽江苏,用文字述说生态江苏,用“网言网语”将所见所感多角度、立体式分享呈现给广大网友。
“这么美的地方我还没有去过”“良好的生态环境需要咱们共同努力”“环保从你我做起,太棒了支持”……在网络大V的博文评论中,可以看到网友对江苏省生态环境保护成果的认可。
截至目前,“发现生态江苏”活动宣传页面及学习强国平台等网站阅读量超过3000万。#发现生态江苏#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3860万,分类话题实时热度排名第三。
一次行程、一篇图文、一场分享,江苏生态之美沿着条条“网线”到达千家万户。华晓皓表示,未来,江苏省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的相关要求,强化公众参与,做强做大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矩阵,创作出更多公众喜爱的生态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