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8日讯 近日,由成都市生态环境局主办,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承办的“2023年成都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系列实践活动”走进第三批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以“物种保护代言人”大熊猫为引,花式解锁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的生物多样性密码。
![]() |
竹木苍翠,鸟语花香。来自四川天府美岸小学的20位同学化身生物多样性“探秘者”,通过听、看、闻、触等感受生物多样性的魅力,通过互动体验、场景复原、沉浸式游览等破解生物的进化密码。小熊猫、蓝孔雀、珠颈斑鸠、高山杜鹃、相思树、珙桐……一份份被生动文字和趣味涂鸦填满的观察表引导着这群“探秘者”走进自然,聆听除了看“猫”外的别样生态故事。
![]() |
万物生灵,美美与共。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博物馆的讲解员为“探秘者”们带来了一场别样的科普讲堂。大熊猫,一种在地球生存了至少800万年的活化石,作为“伞护物种”,人类在向其投入保护力量的同时,也为同域的其他物种撑起了一把“保护伞”。在探秘手册的指引下,大家不仅了解到“保护伞”的重要作用,也通过沉浸式游览、互动体验式参观等形式成功揭秘了“伞护物种”这类珍稀动物的生存现状及保护须知等相关知识,逐步引导青少年从旁观者成长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守护者、倡导者和积极行动者。
![]() |
据悉,成都市生态环境局自2020年正式启动“成都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系列实践活动”以来,始终坚持推动实现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工作常态化、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宣教工作多元化的目标;始终坚持进一步保障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进环保科普教育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
把生态环境教育纳入学生成才教育越来越成为成都市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形式和途径。在北湖生态公园观鸟、去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发现生物多样性、在活水公园领略自然净化的神奇魅力、去成都植物园了解植物与人类的共生共荣关系……截至目前,成都市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及环保科普教育基地系列实践活动已推出“小小环保志愿者体验日”“青山绿水蓉城 绿色都市生活”“环环小志带你探寻天府的生态秘密”等系列活动10余场,影响人次达万余人。
![]() |
![]() |
![]() |
![]() |
生态环境科普工作作为一项面向全民的重要基础性社会工作,是增强全民生态环境意识、倡导生态环境价值理念、建设生态环境文化、提升全民生态环境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我们希冀在打造可观可感可参与的环保宣传教育示范亮点品牌的同时,能通过更加直接、立体和鲜活的方式向青少年学生提供自然科普等生态环境教育活动,激发他们的环境责任意识,能自发自觉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担当绿色发展使命,共筑绿色生活。”该项目负责人说。(卢永洪)
(成都市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与对外交流合作中心供图)